当年市府大楼附属汽车队用房遗存
一座北京四合院式的三层红砖大屋顶楼房建筑群,座落在这条街的北侧,院子大门与当时已经建好的宣武公园北门偏西斜对着,清楚记得大门的右侧砖砌门柱上挂着一块白地黑字木牌,槐柏树(街)一号。
进得这座院子大门,先是东西两座排列面朝南的东一楼、西一楼;再往里就是由面朝北的东二楼、西二楼,面朝西的正东楼、面朝东的正西楼,及面对大门的北楼组成的四合院,穿过北楼过堂还有一所马蹄形的后罩院,可见那时在城市建设中就非常注意北京传统元素的借鉴和保存了。
记得当时院子里房前屋后都是开花可以吃的那种老洋槐树,棵棵都要一人抱那么粗,显然是建这楼房院子刻意保留下来的。倒是在中间院子围着圆形花坛的甬道边及北楼前的甬道边新植有柏树矮墙,这样一来,槐树、柏树就全了,名副其实的槐柏树!槐柏树!还一号!N.O!
著名的北京小学,已经不是原来模样。原工字教学楼连一字食堂连马蹄形住宿楼。
可见,槐柏树街是建国初期大规模城市建设中,随着市政府办公大楼及其周边的附属设施建成而形成的一条崭新的街道。记得我家搬到槐柏树后,还见过市府大楼西南楼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铺有斜坡步道的脚手架,都是机关干部们徒手往上背砖,广播喇叭不断播送劳动竟赛鼓舞干劲口号和稿件。
1957年在荒冢上建成的宣武公园,初称善果寺公园,改造后称 宣武艺园
“原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于是才有了路。”
这里原来没有街,聚集居住的人群多了于是才有了街。因先有了槐柏树一号,后来这条街恐怕就遵“先入为主”的原则被命名为槐柏树(街)了。但当时槐柏树(街)仅限于槐柏树一号以东,后经1958年,1965年数次地名整顿才形成现在的长度规模。
原槐柏树一号后罩院位置,现十一号,也是历史上曾经的槐柏树位置,槐柏树街起源于此
槐柏树街的历史寻踪
从上述可以看出,我认为:槐柏树街的命名,是因为先建了一处市府大楼家属宿舍并被命名为槐柏树一号,而后把这一个“点”的地名借用来做了新开辟出的一条街的街名。这个说法显然与“明朝年间,此路东段路高坡上有一棵古槐树,还有两棵柏树,于是群众称此街为槐柏树”的说法不一样了。到底哪一种说法更准确呢?
根据诸多关于北京历史地理书籍的文字资料记载,北京外城西北角这块地区,历史上是很荒僻的一块地区。从明朝筑外城算起,这里慢慢形成几乎连片的荒冢义地,有官义地,更多是四川、山西、广西、浙江、宜昌等各外埠省籍的会馆义地。除了这些义地,还在稍外围形成了大粪场、大灰场、菜园子等场所,说明这里逐渐聚集了人群居住,散落分布了一些居民点,而这些居民点总会有约定俗成的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