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二十五岁就成名了,比周瑜火烧赤壁的年龄还早了七年呢。可见得“嘴上无毛,办事不牢”,这些人都是借了“东风”的。
当然,也有很多史学家认为杜牧对周瑜在赤壁一战中的评价,还是比较客观的。孙、刘联军的成功,的确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三国演义》把“借东风”一事神化,说成是诸葛亮的功劳,虽然抢了周瑜的风头,但是同时也削弱了“赤壁一战”中孙、刘联军全靠“运气”取得胜利的印象。
这样就显得刘备一方还是有实力的,后世的人比较爱吹刘备,大概这个风气在唐朝就非常盛行了。杜牧身为一个合格的曹操粉丝,简直就不能忍。
由于心中先对周瑜存了几分不屑,所以这首诗的后二句就写得充满了诙谐与调侃。有点拿人家的痛处开玩笑,往伤疤上撒盐的意思。
尤其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问世后一直存在争议。宋代有一个诗评家叫许凯,他在《彦周诗话》中批评杜牧:“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
“措大”是指旧时的贫寒的读书人,用到这里的意思是:吴国都要亡国了,老百姓都要死无葬身之地了,你还在关心二乔要被捉走,可见穷酸文人不知轻重。
当然,驳斥这个说法的人也很多。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杜牧在这里提到二乔,并非真的关心美人。
二乔是孙策、周瑜各自的夫人,而孙策的弟弟孙权和周瑜又是东吴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他们的夫人被捉去了铜雀台,那自然就说明了亡国的现实。
另外,许凯是宋人。宋人是公认的写诗好讲道理,却不懂要“运用形象思维”。七言诗短短二十八字,要表达那么多内涵,用隐喻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当然比直白地讲述现实更为高明。
因为用典巧妙,杜牧这首七绝才让人印象深刻,后来有人称它是唐代七绝中的“随侯珠”。不过现代也有人支持许凯的说法,认为杜牧在写这首诗时提到二乔,态度实在太轻浮了。
杜牧出身世家公子,年轻的时候流连欢场,自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活脱脱的风流浪子,写诗也偏好从妇人女子处下口。
再说曹操建铜雀台,公开说要抢孙权、周瑜的老婆这件事,都不必实行,光是嘴上说说已经是孙、周二人和整个吴国阵营的奇耻大辱,他却是拿来开玩笑。
这样的行为很不厚道,活该被许凯骂成“措大”。个人认为反对者的说法,也是在理的,谁叫他是曹操的粉丝呢?
二、杜牧诗中隐藏的千年谜题不过谈到曹操修铜雀台这件事,却有一个谜题。修铜雀台的事情,其实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一年之后了。曹操修这个铜雀台的时候,有没有“锁二乔”的意图,史书上并没有说明。
为什么大家会觉得曹操修这个铜雀台,是为了“锁二乔”呢?那是因为《三国演义》里面,曹操在进军江吴时,曾有“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的说法。
但是《三国演义》成书于明朝,再往前推,《三国演义》又是按宋元话本写成,于是推到宋朝,这个“八卦”又是从哪里听来的呢?搞不好就是从前朝杜牧的诗里听来的。
杜牧知道曹操后来修了一个铜雀台,在里面蓄养了很多歌姬美妾,于是他在写诗的时候突然想到,周瑜你小子要不是借了东风,你老婆就被关进铜雀台了。
结果杜牧这首诗后来出了名,被一代又一代的文人传抄,最后到了明朝小说家那里,就按照他的幻想给编出了一段细节,写进了《三国演义》里。
结语孟子在自己的著作中,曾经提及了作战取胜的三个条件,指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意思是说,对于一场战争而言,有利的天气和时令,并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而有利的地理形势,又比不上作战人员的“上下团结”。
但是在小说《三国演义》之中,在“赤壁之战”时,周瑜并没有一心对付曹操,因为他一直都在与诸葛亮钩心斗角。
因此有人指出,孙、刘联军当时已经算是失了“人和”吧,而杜牧诗中却指出,周瑜最后是凭借“东风”,也就是“天时”取得了胜利,这算是推翻了孟子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