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知道学什么?
然后是怎么学。
接着才是记。
重点是要用!并且经常用!
文言文学习亦如此,我们要了解我们通过一篇文言文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什么是重点,哪里是难点,哪些必须死记硬背。接下来的内容是中考必考的16篇文言文,希望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参考下相关知识点,相信对您一定会有帮助。作者简介: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 ,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文章解析一、内容概述(主题)
本文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生动地叙述了武陵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情景,虚构了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二、结构简析
第一部分(第1段):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入口。
第二部分又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2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发现桃花源中人们生活美满;第二层(第3段)写桃花源中的人热情接待渔人。
第三部分(第4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别的人也没能找到桃花源。
三、中考链接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缘溪行(沿,沿着)
落英缤纷(花)
落英缤纷(繁多而纷乱的样子)
渔人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欲穷其林(尽,这里是“走到……尽头”的意思)
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初极狭,才通人(仅仅)
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悉如外人(全,都)
并怡然自乐(愉快的样子)
见渔人,乃大惊(竟,竟然)
便要还家(通“邀”,邀请)
咸来问讯(都,全)
无问津者(渡口)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乃不知有汉(竟,竟然)
无论魏、晋(不要说、更不用说)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详细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
此中人语云(告诉)
不足为外人道也(向,对)
处处志之(做标记)
便扶向路(沿,沿着)
便扶向路(原先)
欣然规往(计划,打算)
咸来问讯(询问消息)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有肥沃的田地、明净的水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②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老人和小孩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率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④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他们)问现在是哪一朝,(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
⑤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他们听了都长叹惋惜。
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其他的人又一一邀请(渔人)到家里,都拿出酒和饭菜(招待他)。
⑦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便沿着原先的路(往回走),(并)处处做了标记。
⑧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渔人)到了郡城,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3.后世把“世外桃源”作为理想社会的代名词,细读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这个理想社会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答:(示例)环境优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剥削、没有战乱,生活安定、风气淳朴。
4.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的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意图是什么?
答: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当然,这个理想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写桃花源的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5.试分析:“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透露出桃花源中人什么样的心理?
答:担心外人知道后,打破他们平静的生活。
6.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文中描写桃花源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避秦时乱。
(4)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与其表达意思相近的句子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7.“便要还家,设酒*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热情好客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
8.文中的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这在文中也有暗示,请找出相应的一两处语句。
答:①“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
②“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9.在我国四大名著中,各有一处所谓的“世外桃源”,请列举出两处来,并说说是何人所居。
答:诸葛亮居住的南阳;一百零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10.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繁重,战乱纷起,但文中描绘的却是另外一番图景,这寄寓了他什么样的愿望?
答: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来回答即可。
11.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答:围绕本文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即可。
1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欲穷其乐”。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怡然自乐”。离开桃花源时,他“处处志之”,但再来寻找时还是“不复得路”。
13.从文章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
(1)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
答:提示,可以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
语文掌握着孩子未来"何以为生"的主动权,还标榜着"生以为何"的价值观。如果我的内容对您在语文知识方面有些帮助的话,感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