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左三)
尤其是在战乱年代,朱自清的工作,也是时常不稳定。
但除了手中的笔,朱自清却再无其他可以谋生的手段。于是他只能靠一些替学、或写一些文章,来补贴家用。
1941年,为了能省些钱,朱自清将妻儿留在物价水平稍低些的成都,自己独自返回昆明文科研究院工作。
当年冬天,昆明极冷,已无余钱买棉袄的朱自清,买了件赶马人穿的毡披风,既当衣服,又当褥子。
走在校园中,朱自清这种“另类”的装扮,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而除了穷,朱自清还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1942年朱自清在写给好友俞平伯的信中,就曾言自己,“健康渐不如前,胃疾常作,精力锐减”。
彼时,不过四十岁的朱自清,身体日衰,已状似半老。然,面对家庭的重压,他仍旧全力工作。
甚至每天要走20里路,去一所中学教学,以赚些外快。
到抗战结束后,由于疾病的折磨,朱自清的体重只有45公斤不到。
然而,贫病交加的朱自清,面对美国的“侮辱”,还是毅然在拒领美国“救助粮”的宣言中,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就在他签字的一个月后,朱自清因病逝世,年不足50岁。
朱自清去世后,遗体在北平的广济寺火化。而他之所以采取火葬,原因是灵柩太贵。
辛苦了半生的朱自清,随着这一把火,彻底地离开了。
但他的“背影”,还有那“几颗橘子”,也如他记忆中的父亲一般,始终留在后人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