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理解三国演义,先把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背景和原因说清楚。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的背景:
《三国演义》不是一人一时的作品,三国是黄巾起义开始到三国归晋一百年左右历史,距离罗贯中生活的年代也有1100多年了,这部书是一千多年以来无数民间艺人和文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成书过程可以概括为史料记载、民间传说和文人加工三个阶段。
一、史料记载阶段
隋代之前,有关三国人物及其事迹的记载主要见于当时诸多的史书,属于史书系统。其中,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六十五卷,记载了汉末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纷争的历史。南朝宋裴松之又为之作注,其《三国志注》引用的史传杂记达二百一十多种,资料极为丰富。其他的一些野史杂记也记载了许多三国人物和故事,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辑录了三国人物的许多轶事,多被后来的罗贯中所采用。
二、民间传说阶段
从隋朝开始,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开始流传于民间,其流传的形式又分为说话系统和戏曲系统。
(一)说话系统
宋代说话就把三国故事成为“讲史”说话的重要题材之一。有*载,北宋汴京的勾栏瓦舍中还出现过一位专说三国故事的著名艺人霍四究云:“涂巷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之泽,百世不斩。”也不仅说明三国故事在民间不仅流传很广很流行,而且具有鲜明的“尊刘玄德贬曹阿满”的倾向。元代,民间说话中讲说三国故事更为普遍。现存唯一的一部关于三国故事的说话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这是古代民间说话中三国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结构布局、情节框架、思想倾向以及人物造型诸方面已经初具《三国演义》的规模,在三国故事的流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戏曲系统
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的同时,也逐渐浸透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三国故事被搬演于戏曲之中,至少在隋代就开始了。唐代搬演三国故事的戏曲也一定不少。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戏曲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三国人物和故事就是其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到元代,杂剧成为一代文学的主流,三国戏更是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元杂剧中的三国戏普遍宣扬“汉家刘姓”为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