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创作背景,就好理解全诗了。
前两句,为了突出到玄都观看花的盛况,但作者没有直接写观里人山人海,接踵摩肩,而是从去玄都观的道路上写来——紫陌,长安城的道路,红尘,就是尘埃,长安城的道路上,人来人往,尘土扑面。问他们这是干嘛呢,这么热闹,人们都说:嘿,咱刚去玄都观看完桃花回来呢!
写桃花,却不写桃花本身,而是从看花人归途来时的愉悦和热闹,从侧面烘托出了桃花之美。真是巧妙至极。
后两句写到自己,说十年前,我还在长安的时候,玄都观哪有如此吸引人的桃花,这里的千株桃树,都是在我去后才栽的。表面上看,是感叹离京十年之久,后栽的桃花都长大盛开了,变化之大,有些始料未及。
实际上,诗人是借用千树桃花,来讽刺那些投机取巧的朝廷新贵,他们种下千树桃花,无非是投机取巧的手段罢了,而那些看花的人,凑这攀高枝、结权贵的热闹。
最后说,哼,你们不过是把我排挤出京之后,被提拔起来的奸佞小人罢了!
刘禹锡对这些新贵充满了讽刺和轻蔑,因为当年以刘禹锡等人为代表的“永贞革新”,本来是朝廷中一群忠诚之士,为了打击宦官势力,割除弊端为目的,而发起的改革,结果在朝中奸小的迫害下,改革只持续了100天,不但“二王八司马”俱都被贬,连皇帝唐顺宗都被幽禁起来,另立太子李纯为帝。
可见这些人的势力之大,愈发可见刘禹锡等人的改革势在必行。
现在,刘禹锡再次回到了京都,他看到粉饰太平的朝廷局势,心中自然不满,所以便写下这首诗,来讽刺政敌。结果,这首诗太有力量,讽刺太过犀利,让那些新贵感到没面子,反手一个王炸,刘禹锡又被打击报复了。
又过了十四年,刘禹锡再次回到京都,再次来到玄都观,写下了那首著名的《再游玄都观》,刘禹锡还是那个一腔热血的浪漫诗人,朝廷忠臣,在这首诗中,他倒也不再藏着掖着了,直接宣战,写道: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