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9月2日全国气温距平图:川渝一带明显降温幅度最大
其次,“浮鱼”的出现还和湖区鱼类储量增多、水位下降有关,两者共同作用导致鱼类密度增高,耗氧量增加。鱼类是水环境中的主要消费者,生理活动也需要消耗氧气,如今长江流域“夏秋连旱”,江河湖泊蓄水量下降,鱼类更容易出现缺氧现象。
从鱼的品种来看,浮于水面的鱼类大多都不耐低氧,比如:鲢鳙在1~2mg/L的溶氧密度下就出现浮头,低于0.4mg/L时窒息死亡;大口鲇在溶氧低于2mg/L时开始浮头,低于1mg/L时就会死亡。
鲢、鳙及其呼气器官示意图
据当地渔政部门介绍,“浮鱼”现象开始于8月31日晚上,一些静水和浅滩水域最先出现翻塘现象,而长寿湖的主体水域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由此可见,浮头现象也和水域环境有关,因为水位的深浅、水量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溶氧的高低。
“西南明珠”长寿湖:为何有这么多鱼?鱼类的状态是江河湖泊“生命力”的表现,长江禁渔也主要是从“保护鱼”的角度来保护生态系统。一般而言,鱼类完整性指数越高、数量越多,就代表河湖的生态越健全,否则就可能陷入“无鱼可捕”、“生态衰退”的困境。
从这一角度来看,鱼类堪比长江流域的“生态种子”!那么,长寿湖为啥有这么多鱼呢?是否意味着生态环境优越、水质优良呢?
首先要说明一点,鱼多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
在自然因素方面,长寿湖有着非凡的先天禀赋。湖区水域面积达65平方公里,蓄水量10亿m³,为鱼类提供了广阔的生长空间。湖区分布着200多个形态各异的岛屿,湖湾不计其数,有利于鱼类的栖息繁殖。正因如此,我国在上个世纪就将长寿湖定位了渔业基地,出产的鱼虾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