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因素则更加重要。长寿湖建成于1954年,是由狮子滩大坝拦蓄出的人工湖,因此也叫狮子滩水库。湖区的渔业生产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为提高鱼产量,当地引入了四大家鱼等经济鱼种,自繁自育,常年投放人工鱼苗。
到了90年代,氮磷污染加剧,水质开始变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绿藻和蓝藻的密度不断提高。国内专家曾对长寿湖进行过营养测定,其鱼产力高达30公斤/亩,远超太湖的7.5公斤/亩。因此,鱼多并不一定意味着水质优良,更可能和水质肥化有关。
新世纪以来,长寿湖的水质保护受到高度重视,渔业模式转向生态渔业,当地加大了鲢鱼、鳙鱼等净水鱼的放流量。实际上,长寿湖的“净水期”也是鲢鳙的“增殖期”,人工放流为生态保护起到了锦上添花的效果。
例如:2021年春季,当地一次性放流了110万鱼苗,共计8个品种,改善水质的同时又维护了生态;2022年6月,长寿区投放岩原鲤(2.86万尾)、鲢鱼(28.6万尾)、鳙鱼(28.6万尾)等5个品种共计77万尾鱼。
为何长寿湖的鱼可以捕捞,长江的鱼群却不能捞?今年春季到秋季,长江流域频繁出现禁渔的名场面:
- 三峡水库万州水域浮现野生鱼群,每群目测有上百条,当地护鱼员也表示很罕见;
- 安徽芜湖江段涌现大量的草鱼、鲤鱼、鲫鱼,鱼群争相在浅滩处甩籽产卵,水下形成了一条清晰的“鱼道”。
- 今年8月,鄱阳湖湖口的旅客也目击了喜人的一幕:受到惊扰的鲢鱼不断跳出水面,鱼群跃水的场面引得众人连连惊叹。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但是大家可要注意:长江干流和鄱阳湖的鱼都只能看,不能捞!
7月以来,长江遭遇历史罕见的干旱,鄱阳湖、洞庭湖水位急剧下降,主湖区经常能看到鱼群跳跃。而浅滩则出现了大量的“鱼坑”,很多鱼群因高温、缺水而被晒成鱼干,但即便如此,当地也没有放开捕捞,而是选择遵循自然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