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 经济全球化进程始于二战,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席卷各个国家。当经济全球化浪潮袭来,传统“原产地”与“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世界开始一寸寸被抹平。不过,正被抹平的世界并不太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时互相合作,一时出现对垒局面,让整个世界经济形势变得风云莫测。斡旋,就成了人们视线中一个高出镜率的词汇。
■ 1. 世界正一寸一寸被抹平
地球是椭圆形的,本该平坦无比,却因为一个个壁障阻隔了各个国家的自由来往。幸好,地球上人类的力量也是在不断膨胀的,哪里有障碍,人类就会去铲平它。时至今日,人类操控着经济铲土机,已经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平坦。各个国家不再因为一座座城墙、一道道壁垒而过着你看不见我、我看不见你的日子。这也预示着经济全球化的孕育与降生。经济全球化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变得越来越顺畅,不同种族的人都乐于将资源共享,在美国发生的经济变动,几分钟内就能传到世界各个角落。
所有的变革都会有代表性的事件发生,抹平世界、推行经济全球化也是如此,当世界经济铲土机高喊着推倒“经济阻碍之墙”时,本就摇摇欲坠的柏林墙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倒塌。
之所以说柏林墙是阻碍经济之墙,是因为它的存在是为美苏两大军事力量而服务的,它开启了一个冷战时代。这个时代,东德和西德决不能通过柏林墙进入对方领地,极大地阻碍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的流通。而随着这道墙的倒塌,冷战时代宣告结束,大量的劳动力从东德涌向西德,东德也因此获得了大量资金和先进技术。最终,统一的德国扩充了整个欧洲的经济实力,逐步向多元化发展,欧美日三足鼎立的格局日渐成型。
在柏林墙被推倒的那一瞬间,站在世界经济前沿的大亨们就已经预测到了全世界的大多数围墙将会相继倒塌。因为那些墙,不仅阻碍了人们的视野和行动,还抑制着人们追求更好的经济生活的*。在*的引导下,在那些因经济一体化而逐渐富裕起来的国家的诱惑下,封闭的国家将再也无法忍受闭门造车、自给自足的生活。总之,已经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经济全球化的脚步。
经济全球化随着一座座阻挡之墙的倒下,一寸寸席卷整个地球。在经济全球化的身上,贴着三个闪亮的标签:信息科技革命、贸易自由化和生产外包。
信息科技革命兴起于美国等经济大国,它的最典型业绩就是PC(个人电脑)以及Windows电脑操作系统的出现。当PC和Windows发展得足够成熟时,互联网开始大行其道。在互联网的世界,电子邮件和网络浏览器被各国广泛应用,基于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便捷,互联网像一台看不见的铲土机一点点铲平沟通的障碍。另外,通讯技术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举个具体例子,从美国到英国的国际长途电话,从二战时期的每分钟上百美元下降到如今的每分钟几美元。
二战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就是并驾齐驱的两种经济模式。相比发展中国家,经济发达国家更倾向于自由贸易,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拥有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它们需要更多的交易伙伴来高价购买本国研发出来的高科技产品,需要那些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帮助自己进行产品的加工和生产。由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也需要贸易自由来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就业率,提高国内生产总值。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自由贸易并不是公平的,但至少可以提高本国的整体经济水平。所以,自由贸易就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让各国主动打破贸易保护的壁垒,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自由贸易催生了跨国公司的成长。位列全球500强的ABB公司总裁曾说:“我们公司四海为家,是多个国家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一场协作。”此言非虚,因为ABB公司的总部设在瑞士,工作语言是英语,财务报表的单位是美元,而生产的产品已经销售到全世界各个地方。
生产外包指的是许多国际重要跨国公司将生产基地转移到能够提供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如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亚洲国家。在这个概念中,应该要注意的是“廉价劳动力”。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不会平白无故把生产的任务交给发展中国家,他...
经济全球化后,真正的竞争开始了。国家要竞争,企业要竞争,个人之间也要竞争。世界各地的精英站在一点点被抹平界线的舞台上开始面对面地直接较量。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和利润的员工,面临的唯一结果就是被淘汰。
卢·格斯特纳接管IBM后,第一件事就是清除员工脑中“铁饭碗”的概念,以雇佣关系取而代之。一位在IBM工作的软件工程师说:“如今,公司会为员工提供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的机会,员工要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掌握各种技能,时刻向公司证明自己是有能力胜任手上的工作的。如果不能证明,就只能走人。”
世界上原有的界线被抹平、经济全球化会将竞争机制推行到想要努力谋求发展的每一个企业。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个人,想要过上更好的日子,就要去竞争。
和政治略有不同,在政治领域的世界,从来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而经济领域下的世界各国,一旦打破隔膜联系在一起,就无法再分开,就算决裂,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且,政治纷争要么两败俱伤,要么一方得利一方受损,而经济全球化会开创世界各国多赢的局面。也就是说,每一个国家在付出的同时总是会有收获,不可能一直处于劣势局面。
■ 2. 经济全球化让发达国家占尽便宜
《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意思是说天下人为了利益蜂拥而来,为了利益纷乱而去。可见,天下人都是趋利的。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是主角,它们引导跨国公司完成了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因为趋利性,具有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自然尽可能地为自己谋求福利,并由此占尽了便宜。
占便宜是需要资本的,发达国家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这就是资本,如今,资本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科技是资本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曾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此鼓励国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因为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高新科学以及信息技术并且拥有足够的财力以及人才,发达国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便占据了优势地位。发达国家利用这些优势在本国大力发展更顶端的高新技术产业,而将传统工业和一般技术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可以说,发达国家充分做到了“肥水不流外人田”。没有科技支撑的发展中国家只能靠苦力和低端的工业赚钱。
墨西哥人将圣母瓜达鲁佩看做他们的守护神,十分敬重。然而,以低廉劳动成本闻名的墨西哥人,竟然将自己守护神的小雕像交给中国人制造。当中国工人将雕像制作完成后,出口商会不远万里,将其通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港口运到墨西哥。就算加上运输成本,中国人制造这些雕像的成本也比墨西哥本地工厂低。从中可以想象,中国的劳动力价格低廉到怎样一个地步。
墨西哥中央银行行长在很早之前就说过,墨西哥正在悄然失去其毗邻美国市场的天然地理优势。自从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墨西哥对美国出口首次下降,这让他们从市场中获得的收益也跟着降低,他们正一步步地失去美国这个大市场。果不其然,2004年时,中国已经取代墨西哥成为仅次于加拿大的美国第二大贸易伙伴。
当发展中国家靠着低廉的劳动力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时,将金钱大把收入囊中的却是利用跨国公司的发达国家。在全世界排名前一百的跨国公司中,发达国家占据90%以上。发达国家作为母公司,会向国外的子公司进行技术转让。不过,它们转让的只是一部分技术,善于算计的它们,会始终将关键技术控制在自己也就是母公司手中。这样一来,发达国家既保证了母公司对技术的垄断地位,又通过向子公司出售技术和工艺获得了巨额收益。
可以说,发达国家利用跨国公司这一重要财力开拓者,对全球经济进行了联合和兼并,进一步发展高度集约型的经济,有效地完成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了生产要素的流动,使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不过,话说回来,不管是高科技还是跨国公司都需要经济全球化的助力才能将威力发挥到极致。发达国家就是知悉这一点,才会花大力气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1995年1月1日,WTO正式运行,它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宗旨之一就是大幅度削减或者取消关税以及其他贸易壁垒。
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家愿意加入WTO,愿意削减以及取消关税,发达国家自然是高兴的。因为这样一来,它们可供选择的贸易伙伴多了,议价的权利也大了。它们可以趾高气昂地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购买原材料以及粮食等不需要什么科技含量的产品,就算这个国家不卖,别的国家也会卖,因为总有迫切需要钱的。
另外,发达国家大多集工业与高科技于一身,它们会把自己的高端产品以高价卖给落后国家。而无论哪个国家,想要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就必须从发达国家手中购买那些科技含量高、质量好的高价产品。
发达国家还打着提供就业机会的旗号将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低能产品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就算明知道会破坏环境,影响国民健康,但为了赚钱,也不得不将工程揽过来。
厄瓜多尔前总统、著名学者马华德·维特这样评价经济全球化:这是一个不平等的、非对称性的进程。的确,全球化进程给发达国家带来的好处明显多于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更多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一个像资本家,一个像农民。农民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开始向工业化发展,而资本家在金钱和人才的支撑下,不断向科学技术的高尖端方向发展,以巩固自己财大气粗且说一不二的有钱人地位。
■ 3. 发展中国家在憋屈中赚钱
当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一个个被推倒,“无疆界市场”逐步形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虽说不上是冰火两重天,却也处于两个极端。当发达国家赚得盆满钵满时,发展中国家却在不平等的竞争中艰难前行。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出众的生产力。公平地说,经济全球化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机遇,如果半点好处都没有,发展中国家也不会推倒自家的关税壁垒。
发展中国家普遍具有产业结构素质低下、经济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弱、易受大国操纵等特点。在这些特点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是拿不出像样的产品放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只有靠出口农牧渔业、原料加工、贱卖劳动力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等资源类产品来维持本国经济的增长。
但不是所有发展中国家都有良好的农牧业,就像印度。有人说印度是20世纪末最幸运的国家,因为它非常清楚自己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农业上并不占优势,所以它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培养科技人才方面,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并且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在美国硅谷的软件公司里,随处可见毛发浓密、技术精湛、说一口流利英语并担任核心技术工程师一职的印度IT精英。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印度对科技的重视息息相关。早在20世纪50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就在英、美、苏、德等国的援助下,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样板,兴办了5所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理工学院。这些学院以绝对低廉的费用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计算机方面的高端人才。然而,当学有所成时,这些人才却纷纷流向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充实发达国家的人才库。
后来,美国企业开始将软件、芯片的设计工作转移到印度本土来做,也就是外包给印度。20世纪80年代末,印度就已经有能力自己设厂生产PC和服务器。美国通用公司CEO看中了印度人在软件方面的才能,便与印度高科技企业Wipro公司展开了合作。与此同时,美国其他很多企业也同印度厂商展开了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
追根究底,美印两国在科技方面的密切合作,是因为印度工程师的价格普遍较为便宜,这为美国企业节省了用人成本。
印度拥有令全世界钦佩的软件产品,经济水平却迟迟上不去,这跟印度人受教育的两极化发展有关。虽然印度学校的费用低廉到近乎免费,但是,却有将近30%的印度人是文盲。自独立以来,印度就很贫困,为了生存,家长不得不让刚刚十几岁的孩子辍学去打工赚钱,而这势必会影响印度总体的教育和经济的水平。
和印度一样,很多发展中国家明明想要大力发展科技,却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导致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实,发展中国家低下的生产力、薄弱的经济水平多是帝国主义所赐。半个多世纪以前,发展中国家大多还都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得不为帝国主义提供原料以及劳动资本。如今,曾遭殖民侵略的国家已经独立,政治上不再受制于人,经济上也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但还没有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剥削,一些经济命脉仍然不同程度地控制在国际垄断资本手里,这些发达国家只会把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除了北美洲全部、欧洲全部、南非、亚洲的日本外,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均属于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教育重视程度以及地理、人口状况的不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水平也各不相同,按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划分的话,可以分为四类:
(1)高收入类:中东和其他地区的石油生产与出口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一万美元以上。
(2)上中等收入类:拉丁美洲的巴西、墨西哥,亚洲的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等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3)下中等收入类:占第三世界的大多数,多是农业国,正在努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
(4)最不发达类:这些国家通常政局不稳,人口的增长速度超过物质资料生产的增长,长期陷于粮食和债务危机,甚至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
不管哪种类别的发展中国家,在和发达国家的正面交锋中,通常都很难赚到便宜。发达国家利用自己雄厚的经济实力以及尖端的科学技术水平,让发展中国家不得不低价贩卖本国产品。由此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想要在逆境中谋发展,想要抵制发达国家把本国人民当廉价生产力的厄运,想要让本国产品卖个好价钱,就不宜完全放开国内市场。当然,这并不是说要回到之前闭门锁国的状态,而是要有计划地打开国内市场,要学会保护本国刚刚萌芽的产业。
■ 4. 当个世界警察也不容易
1945年,杜鲁门继任美国总统,在上任两年后,提出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发生的社会主义革命,都会威胁到美国的安全,美国有必要担当起“世界警察”这一职责。于是,二战后,在其他国没有任何发言权的情况下,美国就打着“和平”的旗号,堂而皇之地当起了“世界警察”。
美国是很痛恨共产主义的,这源于对苏联的仇视。为了避免共产主义壮大起来,美国大力发展军事装备,在核武器上,仅1948年这一年,就迅速由13枚扩展到50多枚。此外,美国还推行“马歇尔计划”,无私地在经济上援助西欧国家,使他们很快脱离贫困。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革命的发生。
除了帮助欧洲,美国的触角还伸到了亚洲。朝鲜和韩国本是一个民族,但是在二战后,朝鲜民族以三八线为界,彻底分裂为两个国家,北边的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边的是韩国。紧接着,美国和韩国达成了战略联盟,美国在经济上处处提携韩国,使其一跃成为亚洲经济强国。不过,在国际舆论上,韩国一度被当做是美国的附庸国,有人说,离开了美国的支持,韩国无论是在军事还是经济上,都将土崩瓦解、不堪一击。
虽然美国的手段是一种霸权主义的表现,但总归还是有一些国家,在遇到麻烦时就会想到美国。1947年至1949年那段期间,原属于英国庇护的希腊在经济和本国游击队武力的双重威胁下,不得已向美国发出了求救信号。为了拉拢新的盟友,在二战后富足又较为清闲的美国自然是很乐意向这个未屈服于“苏联霸权”的国家伸以援手的。
美国之所以能做世界警察,离不开雄厚经济实力这一重要后盾,试想,如果美国只是在军事上发达而在经济上落后,是没有办法让其他国家过上富足生活的。没有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诱惑,各国自然也不会允许有霸权凌驾于本国主权之上。
美国作为世界警察,对一些国家或地区施以经济援助,让它们很快从贫困转向了富裕,比如韩国、日本、以色列等。说起韩国、日本,亚洲一些国家会嗤之以鼻,认为它们不过是靠抱美国大腿才走上富强之路的。不过,谁说抱大腿的就没有把腰杆挺直的一天?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就算再铁的关系,在经济利益面前,也有闹掰的一天。20世纪90年代,韩国把美国看成是和朝鲜一样的侵略者,这让正和朝鲜就核武器问题进行周旋的美国困扰不已。虽然在21世纪,韩美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并建立了战略同盟关系。但一心想做老大的美国,在不得不平等地进行交易时,多少是有些不自在的。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好,这是世人皆知的事情。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面对经济高速发展的日本,美国却提出了“广场协议”,这让已经跃居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日本在经济上一下子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虽然不公平,但是在利益面前,美日两国还是一如既往地保持表面的友好关系,不过面对“同床异梦”的窘状,美国人心中肯定会有隔阂。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小隔阂并没有让美国对“世界警察”这一职位有丝毫动摇,那么,“9·11惨案”却让美国彻底地身心疲惫,开始感叹:世界警察,并不是那么好当的。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用劫持来的四架飞机分别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引爆了震惊世界的“9·11事件”。在美国,911是报警电话号码,恐怖分子选择9月11号进行袭击,显然是对美国赤裸裸的挑衅。
9·11事件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经济产生了重大的负面影响。除了设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大型投资公司们在顷刻间失去大量财产与员工外,全球众多股票市场受到了波及,伦敦证券交易所不得不进行疏散,纽约证券交易所在事件发生后将近一个星期才重新开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开盘第一天下跌14%以上,美国的汽油价格也因此大幅度下跌,美国经济进入缓慢恢复阶段。
就在全世界人民都以为美国要消停一段日子时,美国却在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情况下,于2001年10月和北约一些国家掺和到了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战争中,美国总统布什高调地声称,这是一场反恐之战。而这场所谓的反恐之战结果是致使数千名美国士兵丧生,近万亿美元战争经费被消耗掉。至今,伊拉克战争都没有结束。
除了打击恐怖组织,美国为了维护自己世界警察的角色,每年都会有将近5000亿美元的支出。虽然美国的军事基地遍及全球各地,但巨大的经济开销却让美国有些吃不消。
在国内、国外双重经济压力下,美国债务已高达13万亿美元之多,这使它的世界警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经济学评论专家说,如果美国继续加大军费开支,并因此进一步发行国债,那么它很有可能因经济枯竭而衰败。美国想要平衡预算并修复自身经济能力,就必须放弃“世界警察”这个位子。
奥巴马上任一年以后,于2010年5月,在“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摈弃“反恐战争”说法,认为美国政府当务之急就是复兴美国经济,壮大美国实力。只有经济上成功了,才有能力维护世界安全。
在美国经济逐渐衰退的事实面前,美国表示暂时不想当“世界警察”。不过,所有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这么简单。近百年来,一直处于顶端地位的美国,对世界警察之位,不是说放弃就能放弃的。因为一旦放弃,美国就会因此失去很多利益,比如经济盟友们的支持。
■ 5. 管中东的闲事,只为称霸世界
中东,近百年来,一直是经济强国必争的经济要地。追其原因,自然是因为中东的重要海湾——波斯湾,蕴含着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的宝贵性众所周知,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拥有了称霸世界的资本。就如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一样,谁拥有了“屠龙刀”,谁就可以号令天下。
中东最为敏感的问题,就是居住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问题,也就是巴以冲突。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打着“犹太复国运动”的旗号,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1948年5月,犹太人建立以色列;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国宣布成立。直到如今,巴以冲突还是难以停止。
在以色列建国后,美国第一个承认以色列,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发生时,美国果断地站在了以色列一边。数次中东战争中,美国和英、法等西方国家提供给以色列大批军械武器和装备。一直到现在,美国支持以色列维护其在中东地区利益的做法都没有改变。美国每年都会向以色列提供3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并且在安理会上为其说好话。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支持,以色列根本不可能建国,更不能得到大规模发展。
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之所以如此支持以色列,无非就是想获取石油。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由于内燃机的出现,各个经济强国对石油的需求猛然大增。石油作为推动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的必备原料,已然成了支撑西方经济的命脉。但是在世界上,除了美国的石油蕴藏相对丰富外,其他西方国家都非常缺乏石油。于是,作为世界上石油储量最大、生产和输出石油最多的地区,中东自然成了一块热地。二战后,随着西方经济的迅猛发展,英法等国开始考虑给原殖民地人民以独立的国家地位,以换取在经济上的变相掠夺和干涉。
一直到现在,发达国家都想管一管中东的闲事,尤其是被称为“世界警察”的美国。很多人会有疑惑,美国想得到石油应该支持阿拉伯国家才对,毕竟,石油主要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其实,这跟支持日本如出一辙。比人口,比资源,日本是没有办法跟中国相比的,但美国还是选择支持日本,因为日本甘于听美国的话,但中国不会。中东地区就存在深刻的反美意识,美国帮助以色列,就相当于掌握了打入阿拉伯地区的一枚棋子,美国想要逼阿拉伯人就范,不用亲自出手,只要明中暗中地关照一下以色列人就可以了。
美国想要施以援手的,一定是在经济发展中有潜力且能够随着风向变动的。日本人狡黠、务实,甘于在美国的庇护下安然自得地发展本国经济。而以色列的犹太人更是做生意的行家,钱到了犹太商人的手中,不用多久,就会翻一番,令各国商人叹为观止。为了得到美国的支持,富裕的犹太人曾为竞选美国总统的两党竞选人提供过巨额资金。众所周知,美国的总统选举是需要耗费大量资金的,为了得到犹太人的支持,美国两党的总统候选人对犹太人皆是亲切有加。不过,想要得到美国庇护,也是要付出代价的,其中一条就是要进行自我“阉割”,不能随意发展自己的军事力量。一旦贸然行动,美国就会通过经济对其进行制裁。
在巴以冲突中,美国人也是利用了犹太人想要复国的强烈心理,三言两语,再加军事、经济支持,有效控制了以色列的政治走向,从而在混乱的局势中获取了利益。
虽然国际人士一直批评美国过于偏袒以色列,但实际上,美国政府心中自有一杆秤。在以色列弱小的时候,美国会不遗余力地支持它,以免它被消灭掉,造成阿拉伯人一极独大的局面。但是,当以色列过于强大时,美国又会加以遏制,以免它把阿拉伯人消灭掉。美国很清楚,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不管谁消灭谁,对它以及英法等一些西方国家都是不利的,因为它们再拿不出更合适的管闲事的理由。
这就像权术,在中国古代,那些精通权术的皇帝,是不会希望自己手下的官员有一方独大的情况出现的。当宰相的权力大到只手遮天时,皇帝就会扶持一股新的力量与之抗衡。
美国无疑是精通权术的,在中东问题上,它和英国采取的是扶弱抑强的政策,它们很乐于看到中东打仗,打仗打得越勤快,它们得到的利益就越有保障。一旦战事停止,双方有握手言和的迹象,美英就很有可能在背后使一把力,让双方和谈成为泡影。
所以说,美国看重的不是以色列,而是自己的利益。在支持以色列时,美国也不敢明目张胆地得罪阿拉伯国家,毕竟,美国需要它们的石油。一旦行动过激,阿拉伯国家很有可能大肆提高石油价格。
除了干涉巴以冲突,美国还会管一管伊拉克的闲事。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利用西方国家策动组成反伊拉克联盟,控制了海湾石油。
总的来说,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政策就是:用西方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和“民主”价值观(美国的“民主”说是万能*手锏)潜移默化影响阿拉伯国家,通过扶植亲美政权间接控制石油资源。
■ 6. 通货膨胀就是“美国制造”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全球通货膨胀就从来没有消失过,只是在大多时候,它都较为轻微,轻微到人们都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当然,通货膨胀也有严重的时候,在过去40年,就曾发生过三次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当通胀和泡沫消失,全球经济便进入了一段衰退时期。
回首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高速发展阶段,通货膨胀也保持在较低水平。这样好的局势跟中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贸易分不开。当物美价廉的标着“中国制造”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发达国家的市场,便有效遏制了各地上升的通货膨胀。
不过,物美价廉的商品总有卖完的时候,中国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也经不起肆意的挥霍。当中国资源越来越短缺,工人不停地要求加薪,商品的制作成本相应就会升高。到2007年12月,中国出口商品价格同比上涨6.6%。
当中国商品提价,美国等西方国家就相应提高关税壁垒或是摆出反倾销的架势,拒绝再购买中国的东西。然而,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间接坑害了美国等国家消费者的利益,因为在高关税的影响下,他们想使用中国货,就得花高价购买,这样会加重他们国家的通货膨胀。
目前,全球经济态势为:1/3的发展中国家有通胀问题和经济过热现象,2/3的发达国家经济趋于冷缩。虽然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但投资市场价格与资产价格却飞速增长,这些资产流入发展中国家,极易造成通货膨胀。
另外,每一次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都想通过所握有的超级货币来解决危机,以至于在过去几十年,虽然美国的经济在全球占据的分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美国仍拥有全球2/3的货币。有经济学家评论说,美国占世界1/4的经济实力却想要独占全球2/3的货币,这是一种矛盾且危险的现象。
美国通过一次次大量发行货币,虽然暂时稳住了国内局势,但是时间一长,不仅不能改变经济总量下降的趋势,还会造成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曾有经济学家说,美国享有本位币的地位,享受本位币利益,却从不承担本位币责任,美元的发行不受拘束,这就是当前整个货币体系的核心问题。此问题不予解决,全球货币发行就没有了章法,通货膨胀与金融危机也会接踵而至。
2010年8月,美联储宣布,将实行继2008年以来的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就是要印制货币购买财政部发行的高达6000亿美元的债券,这也被称为QE2政策。美国此番决定,其目的就是通过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压低长期利率,振兴美国经济,并降低高达9.6%的失业率。
在大多数中国专家看来,QE2这一政策就像一个用金钱垒砌成的“陷阱”。因为新增货币并不会进入美国实体经济,而会以热钱形式流向新兴市场,从而再度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2011年5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威廉·依贝尔国际经济学教授罗纳德·麦金农做客上海陆家嘴金融论坛,与中国经济学家就当下最吸引人眼球的输入型通胀问题展开辩论。
麦金农认为,美联储零利率政策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很大影响,不管是大宗商品的剧烈波动,还是迅速从美国流到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拉丁美洲的热钱,都会使世界各国麻烦不断。当大宗产品以高价以及零利率出口,就很有可能面临非常大的通货膨胀。
以上种种情况都说明,通货膨胀是由货币发行过量引起的,作为能够印制世界储备货币的国家,美国和全球范围内的通货膨胀是脱不了干系的,通货膨胀似乎可以盖上“美国制造”的标签。
若想杜绝严重的通货膨胀的到来,唯一的手段就是降低货币风险,让经济推动货币的发展,而不是让货币来推动经济。
面对美元的泛滥,在货币方面没有支配权,在金融市场没有掌控权的中国,应做好全方面应对通货膨胀的准备。中国应多储存人民币而不是美元,要想办法将美元换成人民币或其他较为稳定的币种,大力发展国内债券市场和金融市场,并且鼓励中国企业和个人到海外投资。
■ 7. 谁掌握了新能源,谁就攥住了
世界经济的命门
如果追溯到一千年前,说起世界上最为繁荣昌盛的国家,那肯定非中国莫属。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只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追逐富足的道路上缓慢前行。
任何一个国家,想要真正走向富裕,就要加强本国经济实力。从本质上来说,所谓的经济实力的拼比,很大程度上就是对能源的技术开发上的拼比。面对美元贬值、石油资源越来越短缺、每一天都是一个新面孔的世界,谁能掌握代替石油的新能源技术,谁就拥有了争霸世界经济的筹码。
众所周知,世界曾经历三次工业革命。虽然标志性的东西不同,但都属于能源革命。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能源是煤炭。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蒸汽机被发明出来,英国将蒸汽机作为生产动力,得到了大量钢铁,开始引领世界经济。1800年左右,在煤和炭的产量上,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都没有英国一国的多,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钢铁出口国。
19世纪70年代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仍然起于英国,此次革命的能源是石油。当时,在电力被广泛应用后,人们不仅利用电发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内燃机、远洋轮船、飞机等,还建立起了无线电通讯系统,使电话、无线电报相继问世。1867年,诺贝尔将炸药研制成功,并改良了无烟炸药,极大地促进了军事工业的发展。紧接着,科学家提炼出来了氨、苯等化学产品,使城市生活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整个欧洲大陆都得到了莫大的好处,尤其是德国,甚至还一度赶超英国,与英国相争霸主之位,并因此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最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局面出现,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与技术中心。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领军者是美国,所追求的能源是原子能,此次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学技术领域里一次新的重大飞跃,它使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得到迅速发展,稳固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并将美元抬举为世界货币。
由于原子能可以成为毁灭世界的*伤性武器,所以该技术的传播受到了限制,直到今天,世界的主要能源还是煤炭和石油。然而,煤炭和石油的使用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其中,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就是二氧化碳过度排放造成的温室效应。当温室效应日益明显时,海平面会上升、自然灾害会增多,这对生活在海边以及山区的人来说是致命的威胁。另外,当一些国家的煤炭资源被开发殆尽后,煤炭、石油等资源价格上涨的局面,让很多国家产生了恐慌心理。
所以,无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量,还是单纯地想要缓解石油的高价,寻找、开发新能源都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
美国的动作一向很快,在国际油价不断上涨以及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泄漏的双重警示下,美国奥巴马政府出台了能源新政,开始着手调整能源策略。2011年3月30日,奥巴马就美国能源政策发表演讲:到2015年,美国会努力确保所有在路上行驶的新汽车都能够使用电力以及混合能源等替代能源。会开发近海石油,到2025年,美国将减少1/3的石油进口。
然而,就在奥巴马宣布美国将大力发展近海石油生产,允许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东部、大西洋中部和南部、阿拉斯加北部海域等曾经的“禁区”进行勘探开发后不久,却发生了严重的石油泄漏污染事件。2011年4月20日,英国石油公司一座钻井平台——“深水地平线”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沉入墨西哥湾的钻井平台,致使底部油井出现漏油现象,造成9000多平方公里的污染,而且污染面积还在不断扩大中。
虽然不能确定此事故是否会让奥巴马改变深海开采石油的政策,但可以预见,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经济集团之间的冲突会变得更加尖锐,谁为遭到破坏的环境埋单的问题也将一再被提起。实际上,美国绝不会放弃墨西哥湾的石油,因为目前在墨西哥湾生产的石油,占美国国内生产原油的30%。美国不会舍近取远,放弃眼前利益,而用高价从他国进口石油。
除了石油,美国还在电力上下足了功夫。在新能源政策中,美国保证会大力开发智能电网、太阳能以及电动汽车技术,力求建立一张可以接入风能、太阳能在内的以超导电网和智能电网为主的大电网。
相比轻易就能引起争端的核能源,太阳能是安全且环保的。核能可以做到的,太阳能一样可以做到,利用太阳能,还可以解决太空的能源问题。可以说,下一次工业革命,人们所追求的能源很可能就是太阳能。谁掌握了太阳能技术,谁就能借着新的工业革命的东风,称霸世界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强国。
就目前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来看,美国仍然走在前头。一旦新技术研发成功,新能源大面积普及应用,煤炭和石油就不再值钱,美国仍然会利用手中技术占据第一经济强国之位。不过,欧洲各国也不是等闲之辈。他们很早就去非洲组装太阳能基地了,试图到2020年时,将太阳能作为国家主要能源。
未来,经济霸主之位将会落在谁的头上,还很难定论。不过,如果哪个国家不思进取,不肯在新能源上下功夫,而是一味满足于煤炭、石油带来的便利,那么它注定会在新一轮的进军经济强国竞争中落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