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陆军
早在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就开始推行洋务运动,清军的单兵装备很快跟上了西方国家的脚步。在甲午战争爆发前,清军已经批量装备了德国毛瑟1871式步枪和美国哈奇开斯1878式步枪(后膛击针式)。而伴随新式武器的出现,当时世界上出现并普及了新式步兵战术——散兵线战术!
散兵线战术的最大特点就是进攻或防守时士兵散开,呈线式队形,士兵间隔6~8米,能较好地把火力运动和突击结合起来。在短时间内可疏散或集中部队,可使军队迅速完成攻防转换。然而清政府观念陈旧落后,陆军在战术上依然保留着古代军队战术特点——横队形!就是按横线士兵排成几排,有站姿、跪姿,卧姿,依靠密集火力压制敌人。但是这种队形没有变化,不能随机应变,非常死板!
旅顺海军基地旅顺港全貌
当年旅顺海军基地的建设,是洋务运动中一项规模浩大的工程。 修建了包括锅炉厂、机器厂、木作厂、铜匠厂、铸铁厂、电灯厂等九座工厂,以及各种海岸仓库。旅顺海军基地先后由中国、德国、法国工程技术人员监督建造,历时十年。建成后它成为远东赫赫有名的海军基地。西方人称为亚瑟军港,东方的直布罗陀。
蚊子船蚊子船
1875年,英国的阿姆斯特朗公司就向大清国推荐了新研制出的小型军舰。这种小型军舰在中国被称为蚊子船,意思是虽然小,但是被咬一口也不好受。这种400吨左右的快艇,在船头装备有一门80吨前膛巨炮,据称能在500码外,击穿20英寸厚的钢板。进攻时采用整船瞄准法,也就是通过军舰转动调整射击角度,转动一圈只需要两分半钟,又被称为水上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