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太平天国瓦解至中日战争失败,其间共三十二年,此卅年历史的进展,是新旧时的分野。旧文化的扬弃,新技术的吸收,正是这一时期显著的特征。此时已开始使用机器,制造枪炮轮船,以西法代替人工纺纱、织布、采矿、交通运输事业,使用机器代替人力畜力,新式装甲船也代替了篷筏。这些新兴事业出现于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经济开始变化,这种变化,西方称为“产业革命”,中国则称为“洋务运动”。中国之所以毅然决心推行洋务,颇有各种因素的存在。
大清
促成洋务运动原因的分析
湘军克服南京后,就整个局势而言,除了江南太平军的残余势力和北方的捻、回之动作外,全国的秩序大体上已由战乱回复太平。那时,慈禧太后揽大权,信任几个湘军将领,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他们鉴于列强虎视眈眈,掠夺边疆,国难日趋严重,于是主张竭力学习夷技,讲求洋务,御侮图存。
湘军将领左宗棠
洪杨与湘军相持于长江下游,淮军借“常胜军”之助,赢得胜利,李鸿章在实际经验里认识到西人开花大炮的威力,遂主张采用夷技,使用西洋武器。这便是李鸿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人”的动机。自《南京条约》订立后,列强以其廉价商品,大量向中国倾销。影响所及,农村开始崩溃,社会陷于动摇。有志之士,以为中国如此贫弱,欲求自强,须先致富,而开办工矿。发展交通的“新政”,便被提出来。
南京条约签订
洋务运动的内容
李鸿章认为欲要自强,则非学西洋之科学机械不可,故初期新政,偏重介绍西方科学知识与军械制造。主持人为恭亲王奕 ,及大学士桂良、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重要设施为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文馆,选派幼童留学,设置江南制造局、福州马尾船厂、天津机器制造局、招商局、译书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