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清王朝经过战争和太平打击,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当时的清王朝有识之士比如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和地方实权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为了应付这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局面,并且亲眼目睹西方列强“船坚炮利”的强大,觉察到中国必须“师夷长技以制夷”,必须改革自强,必须向西方列强学习,必须走向近代化,遂开始了“洋务运动”。
引发洋务运动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改革,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第一次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尝试。
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李鸿章就意识到了西方列强与中国历史以往的入侵国家的不同,在同治十一年(公元1873年),在复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首次提出:“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末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 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洋务运动代表性人物李鸿章认为这时候的中国“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身为中国人“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变法自强,中国将越来越弱“若事事必拘守成法,恐日即于危弱而终无自强”。
李鸿章
洋务运动的确取得了很多重要的成就,它最大的贡献就是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为中国构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化基础。
但从结果来看,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改革运动,它无法真正的把中国拉出中世纪,走向近代化。
本文将根据清朝史料和近现代相关学者研究资料分析中国第一次近代化运动——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一、洋务运动没有顶层设计洋务运动并不是由清王朝中央政府自上而下主动推行的改革,而是地方少数比较开明官员主导自发开展的“自强”运动。
洋务运动最大的缺陷就在于缺乏能够引导国家改革的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王朝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清王朝”外轻内重“和”旗重汉轻“的政治格局逐步转变为”外重内轻“”汉重旗轻“的政治格局,清王朝中央政府权威被削弱。
- 慈禧太后和旗人中央大臣为了达到平衡各个政治势力派系,使其相互牵制的目的,只给洋务派提供了有限的支持,比如只提供一部分启动资金,比如提供小部分政策倾斜和资源优化配置,比如阻挠洋务派培养近代化科学技术人才等等。
- 加上地方开明督抚各行其是,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洋务派领袖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从未真正在中央层面掌过权。
清王朝中央政府即缺乏系统的顶层设计,根本没有跻身列强、驱逐强虏、争衡天下的想法,又防着地方实权督抚的权力扩大;少数地方开明官员又在操作层面上,试图走捷径,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技术的局部,截取嫁接到已经千疮百孔的封建统治机器上,这就注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这就为洋务运动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慈禧太后
二、洋务运动缺乏统一协调的国家财力支撑清王朝在太平军、捻军等起义军十几年的*扰和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巨额赔款中,清王朝国库基本枯竭,国库空虚到达极点,不仅如此,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到清王朝灭亡的近七十年时间里,清王朝的财政状况都没有实质性的好转。
晚清时期,清政府的主要财税收入为田税、厘金和关税。而且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加深,清王朝税收结构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田税比例下降明显,关税、厘金的比例明显上升,中国第一次出现了农业税不再为主体的税收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清王朝虽然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比如厘金制,比如捐输制,比如卖官鬻爵等等来扭转国家经济发展的困局,但是清王朝初衷只是为了维护统治,并没有采取实质性措施来对清王朝进行改革。
厘金和捐输和太平天国运动有着直接关系。咸丰三年(1853年)刑部侍郎雷以誠随钦差大臣在江北大营帮办军务。为筹措军饷,雷以誠率先在扬州仙女庙设厘金所,对当地集市交易抽取1%的捐税。1%为1厘,故称厘金。而后湘军统帅曾国藩、抚臣胡林翼等争相效法,设局建卡,抽取厘金,咸丰五年(1855年)始,清廷又将厘金制推行于全国,厘金局、卡很快遍布于各地的通津要隘和城镇集市。厘金名目繁多,有坐厘、百货厘、盐厘、煤厘等。税率也不限于1%,如浙江为3%,,江西为18%,吉林为74%。厘金总数额起初较少,仅有9000两。但是到了洋务运动时期,每年可达千万两以上。如此可观的税课,其征收方式、税额增减、局卡立废等,全被各省督抚所掌握,户部不予过问,任督抚之自为。厘金制的推广,乃是督抚对用于军饷的税课筹措与处置,趋于独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