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专注的名人简短事例,有工匠精神的名人具体事例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09 08:38:55

钟表修复师王津在工作中。图据受访者

钟表馆展览的82件钟表,王津动手修复过的占80%,看到这些钟表,他经常想起过去这些年在故宫的岁月。

1977年,王津的爷爷去世,16岁的他接班到故宫工作。最开始,他以为像爷爷一样,在故宫图书馆做古籍修复,但是没想到被师父马玉良选中,成了“钟表学徒”。

工匠精神专注的名人简短事例,有工匠精神的名人具体事例(5)

王津与师父马玉良。专题片《大国工匠》截图

王津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进钟表室,马玉良引着他去看桌上摆着的两件钟表。马玉良问,“你喜欢动的还是静的?”他答,“喜欢动态的,好玩儿。”随后又补充一句,“我三四年级时拆过自行车,把链条卸下来,洗洗车轴,上上机油。”

很快,王津留在了钟表室,成为故宫第三代古钟表文物修复学徒,师从马玉良。

“刚开始坐不住,后来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就静下来了。”王津记得,那时候钟表室人很少,工作的时候大家基本不说话,在一堆零件前一坐就是一天。

工匠精神专注的名人简短事例,有工匠精神的名人具体事例(6)

王津在工作中。图据受访者

当学徒第一年,不让碰文物。王津只能练练基本功,比如弄点铜丝,锉个销子。有时候,师父会给一些小闹钟,让他拆了再装上。一套走时的,一套打点的,他拆的时候小心翼翼把两套设备分开摆。“师父看见了,一把就给混在一起了,练的就是眼力。”王津刚开始装的时候很费劲,一个零件不到位,表针就不走。

入门四年后,王津修复了第一件比较重要的文物。一座18世纪的木楼三角形音乐钟,有一百公分高,一个机芯带着三面表盘走针,修复完组装好拿给师父看,“那时候得师父一句,‘搁那儿吧’,再拿一个新活儿,就开心得不行。”

工匠精神专注的名人简短事例,有工匠精神的名人具体事例(7)

木楼三角形音乐钟。图据故宫博物院官网

王津还在师父马玉良那里学到了对文物的责任心和敬畏心。因为传统的钟表修复讲究的是用煤油清洗机械构件,双手必须长年累月地浸泡在煤油里,有时候手一洗就得一个小时。“师父说了,宁可伤手,不能伤文物。”

有一次,师父带着他到广州博物馆修文物,当时师父得了哮喘,对方称可以将文物运到北京修复,但是师父担心文物运输受损和丢失,坚决要去广州。“广州没有暖气,我们从北京去不习惯,特别冷,师傅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

工匠精神专注的名人简短事例,有工匠精神的名人具体事例(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