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终于“落月”了!根据官方消息,北京时间 2019 年 1 月 3 日上午 10 点 26分,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经过 26 天的等待之后,终于着陆在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中国航天也因此在 2019 刚开年就摘下了一枚含金量极高的“金牌”。
(来源:新华网)
嫦娥四号的备份转正之路2018 年 12 月 8 日凌晨 2 时 23 分,中国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嫦娥四号探测器送上太空。在 12 月 30 日 8 时 56 分,嫦娥四号探测器在环月轨道成功实施变轨控制,由距月面平均高度约 100 公里的环月轨道,成功实施降轨控制,进入近月点高度约 15 公里、远月点高度约 100 公里的环月轨道。不过,这里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嫦娥四号如此大费周章准备的“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任务并非在嫦娥工程立项之初就计划在内,而是随着嫦娥三号任务的推进状况而变化。
图丨“嫦娥四号”升空(来源:中国探月工程)
2013 年 12 月 14 日嫦娥三号带着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着陆区),表明其既定的“落月”任务目标已经达成,所以作为嫦娥三号备份的嫦娥四号便被赋予了一项新的使命,也就是今天的月背软着陆。
在这种任务转换中,嫦娥四号的科学目标已经从嫦娥三号任务的月球形貌与地质构造调查、月表物质成分和可利用资源调查以及进行月球内部的结构研究和日-地-月空间环境探测与月基天文观测转向了实现月基低频射电天文观测、月球背面巡视区形貌和月球背面巡视区浅层结构探测等。
工程目标也从嫦娥三号的突破月面软着陆、月面巡视勘察、研制月面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探测器、建立地面深空站、建立月球探测航天工程基本体系和形成重大项目实施的科学有效的工程方法上升到了人类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以及首次实现地月 L2 点中继星对地对月的测控、数据传输中继。
图丨 嫦娥四号探测器巡视器(左)、着陆器(右)、中继星“鹊桥”(上)示意(来源:中国航天科技集团)
为了使嫦娥四号更加适应执行月背任务,科研人员对嫦娥四号进行了全面的升级。例如,在载荷方面,嫦娥四号与嫦娥三号携带的装备大为不同。嫦娥三号携带的有效载荷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用来观察月球的, 主要设备包括全景相机、地形地貌相机、测月雷达等;第二类是用来观测宇宙的, 主要由月基光学望远镜承担;第三类是用作观察地球周围的等离子层。
而因为嫦娥四号降落的月球背面可屏蔽地球无线电干扰,对于不少科学研究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所以科研人员将之前的观测载荷都调整为科学载荷。此外,嫦娥四号还承担了众多国际合作任务,搭载了诸如荷兰低射频电探测仪、德国月表中子与辐射剂量探测仪、瑞典中性原子探测仪和沙特月球小型光学成像探测仪等 4 台国际合作科学载荷。
造访“月之暗面”对于月球这颗地球唯一的卫星,人类已经探索 60 余年,甚至在 1969 年至 1972 年期间,著名的“阿波罗工程”还先后将 12 位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但地球和月球之间因为潮汐锁定,导致仅有 10% 至 20% 的月球背面的边缘地带可以从地球上看到,所以直到 1950 年代晚期,我们对月球背面认识依然很少,也因此其被冠以“月之暗面”名字。
从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人类向月球发射了 100 多次探测器,1959 年苏联月球 3 号拍下了人类首张月球背面照片,1962 年 4 月 26 日,美国“徘徊者 4 号”成为首个在月球背面硬着陆的探测器,但并未传回任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