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孔子所说的他的一生。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到了老年经常回顾他一生走过的道路,前面的一句话就是孔子到去世的时候对他一生的一个概括和总结。孔子一生有很多磨难,到了晚年鲁国的统治者视孔子为国师,经常询问他一些政治。孔子的弟子遍天下,有的在一些诸侯国担任一些。
在社会上孔子被人作为圣人,作为一个知识广播的学者,孔子在回味一生中就说了这句话。正如明代学者有个说的圣人履历从圣人口中吐出,如易梦中所见,如追旧时所识,是一种至理至赏,不可言名言妙处,这就是孔子自己说的话。
孔子自言十五岁励志学问,他所说的学可以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求知,第二个是品德修养。实际上孔子自幼就好学,这里十五而自于学是一种自觉行。孔子一生终身不变,历久弥坚,他在学士上取得很大成就,仍然如此,到了晚年仍然好学。
所以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同他少年励志学习有很大的关系。三十而立首先是从职业上以能立于事,他知道自己从三十一岁开始收徒讲学,也就是他的思想和学术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观点和立场,这个时候能够制守四十而不惑。
就是说孔子在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经历了各种人生的磨练,形成了坚韧的意志和品质,不会被一时情绪所左右,能够分辨各种观点而不受到迷惑。天命五十知天命是指人力难以改变的必然趋势,这里则是客观的法则,是事物所以当然之故。
孔子年过半百,经过许多失败和挫折,深知人世的艰难,认识与世事的变换完全不一开,不是完全依赖个人意志为转移,要遵循世界的必然法则,不能一厢情愿,按照主观意愿所从事。耳顺六十耳顺是无论什么事情入耳要侧悟于心。
孔子鲶鱼花甲,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和思索,对世事知识和学历的领悟可以不假思索,所而豁然贯通,其实而从心所欲不予举,也就是控制到了古稀之年,按照心中所想去做却不会违背规矩,可以说是实现了儒家的价值方面。
他已经从必然亡国到了自由亡国,也就是儒家的观念通过孔子人格化,他们同他的灵魂、同他的思想感情完全合二为一。孔子对自己的思想成长和成熟过程追溯显示出他精神六个阶段,实际上也体现出一个成功人士所每个阶段需要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