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约瑟夫·海顿(Joseph Haydn,1732—1809)出生于奥匈边境上的一个小城罗劳,六岁跟叔叔学习音乐,两年后成为维也纳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童声合唱团的成员,变声后被解雇,靠打零工和教书度日,同时自学对位法,并师从著名意大利作曲家和声乐教师波尔波拉学习作曲。
1758年获得波西米亚贵族莫尔钦公爵的教堂音乐指导的职位后,写出了他最早的一些交响曲。
02
1761年到1766年,海顿成为埃斯持哈齐家族的副乐长。埃斯特哈齐是匈牙利当时最有权势的贵族之一,也是一位热爱音乐的慷慨的艺术保护人。
海顿后来成为乐长并在这个比较理想的环境中工作了将近30年。1766年起,埃斯特哈齐亲王每年大部分时期都住在地名叫“埃斯特卡扎”的乡间别墅,这座仿法国凡尔赛宫建造的豪华别墅,内有一座歌剧院和一座木偶剧院以及两个大音乐厅。
海顿在这里应亲王的要求作曲和指挥乐队,工作虽然繁重,但可专心作曲,并可利用手中的乐队进行音乐上的各种实验和创新,这促使他的音乐风格逐渐成熟起来。
海顿一生创作了104首交响曲、68首弦乐四重奏、52首钢琴奏鸣曲、13百弥撒曲、20部歌剧(5部散失)、4部清唱剧,以及各种协奏曲、声乐曲和大量的三重奏等室内乐作品。
他首先是一位器乐作曲家,在他大量的器乐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这两种体裁。其中104首交响曲是他最为突出的作品,因此,他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
03
海顿最早的几部交响曲仍是三乐章的,有些还带有巴罗克教堂奏鸣曲的遗风,以慢板开始,四个乐章都用同一调性。
从第三交响曲起,海顿采用了四乐章的格式:快板-行板-小步舞曲与三声中部-快板。
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常用慢引子,主部主题之后的副部主题一般比较轻快,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展开部常以主部主题的再陈述开始,并用动机展开的手法对呈示部的材料加以发展。
海顿的再现部经常在开始时做一些伪装,并对连接部进行加长和改写。最后的尾声一般比较短小。
第二乐章行板或慢板是复杂的第一乐章之后的一个优雅的松弛点,形成了较大的对比。由于前两个乐章往往比较严肃,而小步舞曲作为一种比较轻松而短小的形式,用来收束全曲会产生不平衡感。
于是,海顿在小步舞曲之后增加了一个两拍子的快板或急板的终曲乐章,以便更好地达到收束全曲的功能。这种快速的终曲乐章经常带有喧闹的织体和海顿特有的机智。
人们有时把海顿在1768—1774年间创作的交响曲和随后的“狂飙突进”文学运动联系起来。例如在这个时期创作的第44和45交响曲中,海顿运用了少见的小调式,主题的对比很强烈,和声与对位的手法很大胆,情感表现的范围也很宽,特别是慢乐章的表现力几乎预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东西。
04
1774年到1788年的交响曲激情和实践性减少了,对乐队的处理更加老练并注入了一些喜歌剧的精神。
1785—1786年的六首巴黎交响曲(第82—87)以及随后的5首(第88—92,写于1887—88)引出了海顿交响乐成就的高峰(第85堪称古典风格的一个样板,第88和92“牛律”是海顿最流行的两部交响曲)。
巴黎交响曲是他应巴黎的一个管弦乐队协会的委托而写的,构成了海顿交响曲创作历史的一个新篇章。
巴黎的管弦乐队比埃斯特哈齐的宫廷乐队要大得多,因此海顿可以把乐曲写的更加辉煌和更有分量,可以运用更多的色彩并使木管乐器更加独立。他决心向法国人充分展示他的能力和技巧。
90年代创作的12首伦敦交响曲(第93—104)是海顿交响乐创作的顶峰。英国的听众刺激了海顿的创造力,他机敏地了解并适应了英国听众的口味。这些作品的规模更大,配器更辉煌,和声更大胆,旋律更优美,节奏也更有张力。
很多主题还运用了民歌的因素,包括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农民歌曲和土耳其军乐的效果。甚至在慢乐章中也使用了小号和定音鼓,小号声部开始独立于圆号,木管乐器的处理显得更加突出,单簧管开始出现在最后几首伦敦交响曲中。
第一乐章开始处的慢引子更加扩展,也更有戏剧性。终曲乐章经常使用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将奏鸣曲式与回旋曲式结合起来,也是为了加重末乐章的份量。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他的第101首交响曲《“时钟”交响曲》第二乐章。
- 配音 -
樊子慕
- 文字 -
潘洁
- 策划 -
王波、王丰、周宛鹿、李泽召、薛泽旭
- 编辑 -
张娴、潘娴、郭周帆、徐君宜、张玉
- 排版 -
林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