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崔颢的诗作《黄鹤楼》,是典型的“诗火人不火”,然而崔颢曾经也是一个大明星,不比李白、杜甫差。
但是,除了这一首《黄鹤楼》,谁还记得崔颢其他的事迹吗?
这就得来好好地讲一讲,这位大唐“明星”的塌房经历,为何史书上都不太记载这位诗人。
让李白都自叹不如的《黄鹤楼》,到底好在哪儿?说起唐代写诗的高手,诗仙李白自然是其中翘楚。但是,当他在黄鹤楼诗兴大发之际,却猛然间见到了崔颢于墙上题写的这首《黄鹤楼》,沉吟良久,最终弃笔,没敢在下面再写一首。
这就是黄鹤楼旁边“搁笔亭”的由来,李白感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当然,李白也不甘心,在之后也偷偷地仿写了一些,像我们熟知的《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模仿的痕迹非常明显,但可惜都没能超过崔颢。
那么,这一首《黄鹤楼》,到底好在哪,让李白如此称叹?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首诗虽然被归入了“七律”,但格式全不对劲,不仅“黄鹤”一词出现过多,第二联中,上半句几乎全用仄声,后半句三平调收尾,都犯了律诗大忌。
但就是这一团看似“乱七八糟”的文字里,却蕴藏着一股“气”,让人非但不觉得语句啰嗦,反倒出现了世事茫茫的感觉。所以清代沈德潜在评价它时说:
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
就是说,这几句诗毫无斧凿痕迹,是崔颢以意驭笔,一气贯之,脱口而出,极为自然。
这就是李白自叹不如的地方了,因为他无论怎么写,都显得做作,不如崔颢的自然,必然会落了下乘。
崔颢在后半部分虽然遵循了律诗的写法,但这股“气”依然没有断掉,从传说里的仙人故事转入眼前的画面,诗人登楼眺望,天地悠悠,江边落日,何处乡愁,情感转换十分自然。
崔颢感觉到的是一种漂泊的孤独,他在仙人乘鹤归去和当下人离乡远游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从而将乡愁放大到了悠悠天地之中,充斥在了古今寰宇之内。
时值当下,很多人读这首诗可能根本没想那么多,但依然会有些微共鸣,就是这股孤独下的“乡愁”,击中了读者心中的故土。
那能写下这种诗歌,还有李白做衬托,崔颢在历史上应该大放异彩才对啊,为何却近乎销声匿迹了呢?
说过了《黄鹤楼》的美妙,就得再来讲一讲崔颢的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