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崔颢《黄鹤楼》可以说是名气最大的唐诗之一。
南宋严羽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评:“: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清代吴昌祺在《删订唐诗解》评:“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意即崔颢的《黄鹤楼》,不止是唐代七律第一,亦是千古绝唱。
中南大学教授王兆鹏在他的《唐诗排行榜》一书中,统计历代选本入选唐诗的数据、历代评点唐诗的数据、20世纪研究唐诗的论文数据和文学史著作选介唐诗的数据,得出了一份唐诗TOP100的排行榜,而崔颢的《黄鹤楼》,毫不例外地排在了第一名。
不过,这首《黄鹤楼》之所以名气这么大,背后最大的功臣却是诗仙李白。
据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时,本来大发诗兴,准备作诗,但当他准备挥笔题壁时,却看到了壁上崔颢的诗,顿时大为叹服,为之搁笔,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还有人将其演绎成:“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生动形象还带点诙谐,李白因为崔颢一首诗要拳打黄鹤楼,脚踢鹦鹉洲,想想还是有些好笑,不过当不得真。
但李白确实很喜欢崔颢这两首诗,他后来的两首诗就明显模仿崔颢。一是《鹦鹉洲》中“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两联,二是《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一联。李白两度“致敬”崔颢的这首诗,可见他对崔颢的这首诗确实是很佩服的。
崔颢的这首诗名气虽大,但它的版本却是一个问题,我们现在通行的版本到底是不是后人被后人改过了?在敦煌发现的卷子中,就有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但其中有许多与现在通行的《黄鹤楼》不同的地方。
敦煌版的《黄鹤楼》是这样的:
昔人已乘白云去,兹地唯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在,烟花江上使人愁。
可以看出,敦煌版《黄鹤楼》与现在通行版《黄鹤楼》的不同多达七处,但唐时传播技术落后,在传播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异文,这位敦煌经生有很大的可能性写错,所以我们也不能断定敦煌版的《黄鹤楼》就是原版《黄鹤楼》。
02
版本的争论留给学者,我们欣赏诗歌,还是以通行本为本。以上只是丰富一点我们对这首诗的认识。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古代名楼,三国吴黄武二年修建,旧址在湖北武昌黄鹤矶上,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yī]的仙人,乘鹤在此休息登仙。《寰宇记 》上说:“昔费文伟(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故名。”又传说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路过此地(见《齐谐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昔人,即曾经的仙人。
曾经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离去,这里只剩下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乘着黄鹤离去不再回来,只有天边的白云,在历史的长河上,千载飘荡。
诗从传说的仙迹落笔,仙迹本就渺茫,而今仙去楼空,唯有天际白云,悠悠千载,使人顿生世事茫茫之感慨,气概苍茫。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历历,形容清晰可数。
汉阳:地名,在黄鹤楼之西,汉水北岸。
萋萋:形容草木茂盛。《楚辞·招隐士》 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古诗词中,芳草萋萋往往引游子之思。
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相传东汉末年祢衡在此赋《鹦鹉赋》而得名。
晴朗的阳光照耀着江面,江对岸汉阳的树木清晰可数。鹦鹉洲上,草木茂盛。
仙迹杳渺,诗人从传说往事中回到了眼前的情景中,但见天高地广,草木历历,芳草萋萋,暗暗逗引出诗人的游子之思。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乡关,故乡。
黄昏日落,不知自己的家乡在哪时在,江上烟波浩渺,使人愁绪满怀。
仙迹杳渺,使人茫然,天高地广,使人孤独。仙人在哪?故乡在哪?我自己又在哪?最后一个“愁”了,归结全诗。
03
那么多人推崇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为什么呢?小楼觉得有两点。
其一是文气。
这首《黄鹤楼》虽被评为唐诗七律第一,但这首诗的格律并不标准,诗的前四句完全不合格律,到了后四句才回到律诗的正轨上来,但是你完全感受不到这首诗有任何别扭的地方。
曹丕《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黄鹤楼》的前四句,就是文以气行,三用“黄鹤”而不显拖沓。前两个“黄鹤”旋转蓄势,最后一个“黄鹤”顺势而下,如鹏飞象行,一气直下。
清代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令读者不嫌其复,不觉其烦,不讶其何谓。尤妙在一曰黄鹤,再曰黄鹤,三曰黄鹤,而忽然接以白云,令读者不嫌其突,不觉其生,不讶其无端。此何故耶?由其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运之而已矣。”
五六句换气写景,为格律诗章法之“转”,文似看山不喜平,颈联必须与前面的内容相避,造成出人意料的效果,此诗颈联,内容上从前面的传说往事转入眼前情景,体例上从前面的古体转入律体,如疾雷破山,令读者惊愕。
虽然颈联换了气,但前四句文气奔腾,已经下溢,颈联相当于调整呼吸,尾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情意气与前面贯通,使得整首诗变得一气浑然。
由于整首诗“气足以充之”,“神足以运气”,所以前面四句“破格”的地方,完全不会产生别扭的感觉。
其二是情感。
诗之动人在情感。不过,这首诗写的不是简单的游子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情感是有的,但诗中只是提到,并不是诗中的主要情感。
诗从一个飘渺的传说故事写起,传达出诗人对逍遥天际的仙人的向往,人为什么会向往仙人,那是因为他们渴望超越自我,突破这个禁锢着自我的躯壳,可惜,黄鹤一去不复返,只有诗人一个人孤独地站在黄鹤楼上。
回到眼前的情景,天高地广,草木历历,天地越广大,个人就越渺小,个人就孤独,天地之间,无所联结,无所凭依。
正是因为孤独,所以才思乡,思乡就是寻找个人与他人的联结。
但是故乡在哪里呢?最后一句“烟波江上使人愁”,写出了诗人置身地浩渺天地、广袤宇宙中无所凭依、无所触碰的孤独感。
但是,那飘渺的仙迹、广阔的天地、浩渺的烟波,还赋予了诗人一种苍茫的意概。伟大的作品都是复调的,苍茫的意概与孤独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情感感染力。
此诗艺术技巧出神入化,情感富有感染力,是不是第一无所谓,但绝对是唐诗中的不朽名篇。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073:崔颢《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