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诗人杜甫的《绝句》,全诗如下: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被选入我们的小学语文课本,大家都非常熟悉。这首诗脍炙人口,浅显易懂,翻译为现代汉语意思是: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枝头欢快地跳跃鸣唱,悦耳动听。一群白鹭飞上了蓝天。从窗子里可以看到西岭终年不化的雪。门外的渡口停泊着要远去浙东的船只。
“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为何是“窗含”而非“窗寒”?我就从诗的意境和诗句的对仗两方面来说说。
从诗的意境来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个“含”字予静于动,就像长镜头一样,把远景拉成了近景,意境悠远。诗人写“窗含西岭千秋雪”,而不是“窗寒西岭千秋雪”,“含”、“寒”一字之差,诗的韵味相差千里。从诗的意境来看,“含”字更生动形象。
诗中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含”字是把窗子比作了画框,窗外西岭的皑皑白雪则入镜成了画作的内容。千年之前,诗人就用笔做了相机,给后人留下了一幅绝美的风景照。
如果是用“窗寒西岭千秋雪”,意思也可以说得通,形容“千秋雪”的寒冷,但只是着眼于雪的本身,却失了诗人兴致勃勃赏景的心绪,意境大不相同。
“窗含”和“门泊”相对,诗句对仗工整。古诗大多要求对仗。对仗首先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相同,句法结构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等。如果对仗句式结构不相同,则要求字面要相对,词性要一致。明朝著名的戏曲家、小说家李渔著《笠翁对韵》,就是讲作诗的韵律对仗,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律诗对仗要求严格,绝句可对仗可不对仗。杜甫的这首《绝句》很显然使用了工整的对仗。
首联“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数量相对:“两个”对“一行”;动物相对:“黄鹂”对“白鹭”;动作相对:“鸣”对“上”;事物相对:“翠柳”对“青天”。
下一联“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对“门”,“西岭”对“东吴”,“千秋雪”对“万里船”。此句一定要用“含”。“含”和“泊”相对,都是动词。而“寒”为形容词,不仅词义不恰,也不能工整对仗了。
诗句赏析古诗词的赏析要从诗词的本身和诗作的背景两方面来看。因为从诗词本身我们可以体会到美感,而从作者创作背景,我们能更深层次地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诗句赏析
杜甫的这首《绝句》描写早春景象,每一句诗都是一处绝美的风景,而四句连在一起,又组成了一幅完整的春景图。全诗用词欢快明丽,迸发着勃勃生机,寓情于景,表达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之情。
首句写成对的黄鹂在碧绿的柳树枝头欢唱,次句写一队白鹭长啸飞入碧空。诗人短短十四个字,用了黄、翠、白、青四种明丽的颜色,对照鲜明,极其绚丽。这一联诗有声有色,呈现一派生机勃发、愉悦的景象,勾画出一幅绚丽的“闹春图”。
第三句写凭窗远眺,西岭峰顶千年不化的皑皑白雪映入眼帘。“含”字是说景色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末句再写从门外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这些船只是远去万里之外的东吴的。
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二,作者杜甫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少年时生活安定富足,而且才学出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却落第了。天宝六载(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权相李林甫向玄宗献媚,颂扬玄宗已经用尽天下有才之人,说“野无遗贤”,结果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着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同年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杜甫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后逃出长安投奔肃宗。757年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自此,“帝自是不甚省录”,唐肃宗不再重用他。
杜甫和李白齐名,两人合称“李杜”。为了和后来的另一著名诗人杜牧区分,后人又称他“老杜”。一个“老”字,喊出了杜甫的沧桑厚重。
杜甫仕途不得志,又遇战乱,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颠沛流离。他的诗作多反应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三,写作背景
杜甫诗风格多样,他忧国忧民,诗作多反应忧愤之情,具有沉郁顿挫的特点,但也不乏绮丽之作。《红楼梦》中薛宝钗曾说:
宝钗笑道:“所以你不通。难道杜工部首首只作‘丛菊两开他日泪’之句不成!一般的也有‘红绽雨肥梅’‘水荇牵风翠带长’之媚语。”
我们讨论的这首《绝句》就是一首欢快明丽的诗。
实际上杜甫作了四首绝句,题为《绝句四首》,这首是其三。其他三首诗内容如下:
其一
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
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
其二
欲作鱼梁云复湍,因惊四月雨声寒。
青溪先有蛟龙窟,竹石如山不敢安。
其四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诗意大概如下:
其一
家西边的竹笋长得茂盛,挡住了门,北面沟里的一排排的椒树也很旺盛,隔开了别的村子。等梅子熟了,就邀请朱老一同尝新,也想和阮生在高高的松树下聊聊天。
其二
本来想筑个鱼坝捞鱼,忽然乌云密布,天气剧变,水流湍急。四月的雨还是很凄寒,真令人惊讶。可能以前就有蛟龙在这青溪里面居住,所以不敢再去冒险筑堤捕鱼。
其四
药草长得郁郁葱葱,青翠的颜色越过棕亭漫入草亭。我不敢说种的药草多么得多,只怕土地贫瘠,它们不一定能长好,能成材。
杜甫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乾元二年(759年),他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朋友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此间因乱杜甫又在外漂泊两年,广德二年(764年)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
颠沛流离之后,重归草堂,生活安稳下来,恰逢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这时杜甫的心情愉悦,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
第一首先写草堂,堂西的竹笋,堑北的行椒,园中的梅子,堂前的松树,环境幽静美好,邀知己尝尝梅,在松树下聊聊天,恬淡适意。久经奔波,有一个安稳的容身之所身就是最幸福的事。
第二首诗写浣花溪水势湍急。诗人溪边生活,欲做渔鱼之乐,但水势湍急,难以成行,发挥了浪漫主义想象,猜想溪中有蛟龙居住,不敢打扰。实际上,诗人是借“欲作鱼梁”抒情,不是真“欲作鱼梁”也。国家动荡,杜甫担心局势,他不知道能否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安居下去,所以说“不敢安”。这也正是诗人当时“三年奔走空皮骨”的心理状态。
第三首诗就是我们讨论的“窗含西岭千秋雪”之诗。写了生机勃勃的美丽春景。
第四首诗写药圃景色。杜甫身有疾患,自种药草使用。药草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诗人喜悦之中也透出隐隐的担忧,能不能和这些药草一样,扎根于草堂呢?所以有“怯成形”之语。
结语流离之后向往安定,《绝句四首》就透露了杜甫的愿望。这一组诗清新灵动,读来神清气爽。杜甫一生不顺,他的诗更多是忧思沉郁。这组诗可以和《登高》对照来读,表达的是截然相反的意境。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