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你拿着韩愈的人生剧本,重回到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那一年正值21岁的韩愈第三次科举失败,心灰意冷的他带上破旧不堪的寒酸行李,回到了孤独的宣州。
此时偌大的大唐版图上,真正属于韩愈亲人范畴的,只剩下了避居宣州的寡嫂郑氏。作为一个既非出身世家,双亲又已仙逝的寒门孤子,韩愈在大唐考场上三考三败并不奇怪。
被门阀士族垄断的唐朝科举早已成为豪强勋贵们用来提拔自己人的绿色通道,这也就是为什么唐朝学子们会在科举开考前,就提到到两京之地结交士林名家的原因。不为别的,就为了能遇到欣赏自己的贵人,然后得垂青眼,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
有的人光活着就已经拼尽全力,哪里还有什么余财去结交权贵呢?出生在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的韩愈降生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底层官宦家庭,最高官衔做到秘书郎(从六品)的父亲韩仲卿并没有给韩愈留下任何政治遗产,反而是在韩愈三岁时早早撒手人寰,将这个尚不知事的孩童彻底暴露在无常的命运之下。
父母双亡后的韩愈由兄长韩会抚养长大,日子虽然清贫但总算有人依靠,然而这样清贫乐的时光也没能持续太久,唐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的唐朝已经进入黑暗时代,藩镇割据带来的朝野各势力盘根错节、相互龃龉让政治清洗时有发生。而也正是受到“元载案”的牵连,韩会被贬往邵州,失意的他郁郁寡欢,未几逝于任上。
从兄长亡故的那一刻起,韩愈再也不能寻找躲雨的屋檐了,因为无论他愿不愿意,从那一刻起,他都成为了寡嫂郑氏赖以避雨的屋檐。
都说人是瞬间长大的。三岁就沦为孤儿的韩愈早已少年老成,在别的孩子还需要用哄骗才读书的年纪里,孩童韩愈已经在父兄精神的激励之下,开始学习儒家经典,按照圣人的教诲,努力去做一个合乎标准的儒生。
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新唐书·韩愈传》
从韩愈后来的文学成就和政治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个只知道舞风弄月的文士,他笔下的文章一定出类拔萃,他文中的思想一定超凡出尘。所以,我想贞元三年(787年)第一次入长安赶考的韩愈一定对自己中榜充满了信心,但残酷的现实还是狠狠给他泼了一盆凉水。
同年韩愈落榜,想去投奔的远亲韩弇也死于非命,身上钱粮耗尽的韩愈孤身望着眼前这座还残留着盛唐气象的帝都长安,百般思量无处说起。
所有人只惊艳于韩愈日后的飞黄腾达,却从来没有人注意过贞元三年到贞元五年(787年~789年)之间的韩愈是怎么一个人在他乡熬过来的。身无立锥之地,满眼人事凋零,在这无人问津的三年里,韩愈就这样一个人咬着牙继续准备科举,然后继续失败,三考三败,最终不得不在举步维艰的窘迫状态下回到了宣州。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贞元八年(792年),24岁的韩愈收拾好心情,第四次踏上了前往长安的征途,这一次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无人问津的穷酸书生,而是被宰相郑余庆大加赞赏过的后进才俊。坚持公平选士的郑余庆看到备受冷落的韩愈文章后爱不释手,在他的强烈推荐之下,韩愈的名字开始频繁在士林勋贵的口中出现。
三考不中,却因为当朝宰相一句话于第四次榜上有名,这样的结果对于韩愈来说,不知道是幸事还是讽刺?很多人都拿韩愈三考不中来调侃他,但24岁就获得进士资格的韩愈即便是在天才辈出的唐朝也可以称得上凤毛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