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30年代以后的 杜月笙,稳定地方,参与公益,襄助教育,主持公道,某种程度上,杜氏的确已脱胎换骨。在抗日救亡高潮中,杜氏响应“航空救国”的 号召,以一己之力奉献两架飞机,开国民献机的先河。
1937年8月12日,“八一三 事变”爆发前夕,国民政府决定在黄浦江董家渡(即现在南浦大桥附近江面)沉船设立阻塞线,以阻止日军兵舰 偷袭国军后方,但政府手中没有船只,杜月笙知晓后,不问价钱,立即与虞洽卿等连夜调集轮船自沉,终于在开 战时形成阻塞线。
上海人民投入英勇悲壮 的“八一三”淞沪抗战时,杜月笙参与发起了上海各界抗敌后援会,任主席团成员,筹 集大量毛巾、香烟、罐头食品送到抗敌后援会。当谢晋元 率孤军在四行仓库血战缺少食物时,他要手下人将上海各角落搜集的2万张大饼连 夜送入仓库。
中国有俗语,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1931年举行 的杜家祠堂落成典礼,是杜月笙一生摆的最大的场面。 那年的6月9日,杜祠在 浦东高桥落成,六个大队的仪仗队从华格臬路出发,第一大 队由几十面两丈见方的特大国民党旗和杜字旗作前导,每 面旗由4人抬举,前后左右用 100多辆自行车护卫。接着是 由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巡捕房 派来的英、法、印、越巡捕组成的骑队。
后面跟着一大群“金 荣小学”的学生和几年来各处 送给他的十几把“万民伞”,以 及挂着蒋的“孝思不匮”金匾的匾亭等,还有一支 百人乐队。
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好面子,“不给面子”这话有时会压死人。所以杜月笙讲:“钱 财用得完,交情吃不光。所以 别人存钱,我存交情。”
杜月笙晚年在香港度过,日子过得越来越拮据,其 最后的本钱就是离开上海前卖掉杜美路房屋所得的45 万美金。最后重病在床之际,杜月笙销毁了历年别人写给他的所有借据。他对子女说:“我不希望我死后你们到处要债。”
据杜的孩子回忆,那些一张张签有包括国民党政府军政大员大名在内的借 条,少的5000美元,多的500 根“大黄鱼”。
杜月笙的为人处世之道,堪称教科书典范,当时他在黄金荣手下做事能从一个屌丝逆袭成黑界大佬和黄金荣、张啸林平起平坐,之后一人独占上海滩,肯定有着异于常人的能力。后世之人拿他的为人处世知道研究考证最终得出,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三个字:
会做人。杜月笙的这“三碗面”原则放到现在,仍然不过时,很多人也在沿用。
成功不是偶尔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光鲜亮丽的背后,隐藏着你看不到的辛苦。杜月笙白手起家,能成为青帮老大,真心不容易。
杜月笙的处世之道,都在他的《杜月笙全传》里面,如果您想看、喜欢看书的话,再送一本《戴笠全传》、《黄金荣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