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说:
“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中国礼仪的源头,起于一张熟悉的饭桌。
饮食中,需遵循一定的言行规范。
无规矩不成方圆。
吃饭,就是这么一件有规有矩的事。
春节将至,聚餐必不可少,我们要如何遵守吃饭的规矩呢?
用餐禁忌
不学礼,无以立。
民以食为天,用餐礼为先。
一个没有用餐礼仪的人,难以被同坐之人待见。
过年的美食桌上,都藏着哪些中式礼仪呢?
1.用筷有“三忌”
《咏箸》中说: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
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
对中国人来说,筷子,不只是吃饭的工具,更承载着情感与记忆。
使用筷子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点:
- 忌舔筷
当筷子上沾到菜肴或汤汁时,切勿用嘴舔或啃咬。
不然,会严重暴露自己的粗俗,而若再用此筷去夹菜,更会令他人感到不适。
可以选择在碗边或饭里,揩掉附着物,并使用公筷去夹菜。
- 忌迷筷
若菜品较多,无法准确判断下筷位置时,切勿手握筷子寻找食物。
如此,会令他人不敢贸然下筷,也会让主人担忧饭菜不合心意。
放下筷子,看准食物,再举筷去夹。
- 忌移筷
所谓移筷,指的是刚夹了一口菜吃完,又立即夹菜。
此举会让人感觉此人狼吞虎咽、吃相难看。
夹一口菜,配一口饭;
也可放下筷子,稍作停顿再夹。
2.饭前帮忙摆餐具
开餐前,莫要一味等着吃,可适当地帮忙摆餐具,准备就餐。
这里要注意的是筷子的摆放方式。
无论是放一双筷子,还是一堆筷子,切勿出现有长有短的情况,这犯了“三长两短”的忌讳。
正确的做法是,筷头筷尾对齐,整齐地码在筷托上或盘中。
当一切准备就绪,一定要记得:长辈先入座、先动筷。
《大学》中说: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敬老是传统美德。
首先,请长辈先入座;
其次,长辈未动筷前,晚辈不可自顾自地开吃。
3.饭中莫敲碗碟
酒酣脑热之际,有人会忍不住敲碗打碟,而很多人都嫌弃此行为。
一来,敲打碗碟制造噪音,会破坏他人用餐的情绪。
二来,只有乞丐要饭的时候才会用筷子敲碗,寓意不好。
如果敲碗被做饭的人听到,会以为吃饭的客人不满意,正在催促自己赶紧上菜。
用筷子敲碗不仅不雅观,也很不礼貌。
过年聚餐,讲究一团和气,切勿失了礼数。
4.饭后椅子复位,帮忙收拾
老子有言: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做事有始有终,做人才能功德圆满。
有人吃完饭,会直接抬脚走人,留下歪歪扭扭的凳子,让人看着别扭。
切记:先一步离开餐桌时,一定要将椅子复位。
有人会随手一推或用脚踢,由此发出椅子与地板摩擦的噪音,引人不适。
可以将椅子轻轻抬离地面,向桌子下边挪,再轻轻放下。
最后,当所有人就餐完毕,可适当地帮着收拾桌子上的碗筷,并清理垃圾。
来源:视觉中国
习俗禁忌
古人云: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
吃饭的风气,关乎人们的运气与福报。
餐桌上,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习俗禁忌呢?
1.不要常翻鱼
翻鱼,谐音“翻余”,翻到富贵的反面,即是贫穷。
古时,为讨吉利,渔民不翻鱼,因为翻鱼就像翻船。
而有些地区,是“客不翻鱼”,即客人翻鱼,会把余福带走,对主人不尊重。
常见的做法是,吃完一面的鱼肉,把中间的脊骨去掉后,再吃下面的肉。
一来保住余福;二来避免翻动时将鱼的形状搞坏或汤汁四溅。
当然,若是不忌讳,应由主人来翻鱼。
从鱼头开始倒转一面,就像“掉头”一样。
翻动时保持沉默,或者说一些“正过来、顺过来”的吉祥话。
2.手要扶碗
古代有个叫曹全的乞丐。
因救了皇帝,他得到了一个刻着“奉旨行乞”的饭碗,从而受到了达官贵人的关照。
但曹全有个不好的习惯:吃饭从不扶碗。
有一天,他不慎打碎了碗,居然再次向皇帝要饭碗。
皇帝勃然大怒,不仅惩罚他“永世行乞”,还处罚了那些曾与其套近乎的人。
因而,时至今日,长辈们都会告诫:
“手不扶碗穷一世。”
中国人,历来看重饭碗。
吃饭时,需一手用筷,一手扶碗,牢牢地捧好自己的饭碗。
3.用筷忌插筷
碗中插筷,是祭奠先人的方式。
不管是把筷子插入谁的碗中,都会让在场之人顿感不适、心生膈应。
正确的做法是,若用餐暂停,可将筷子整齐地放于碗边。
注意:避免直接将筷子放在碗上面,此为“架空”,不吉利。
若需要递筷子,则用双手拿筷子的中间位置,将筷子粗的那边向着对方。
4.莫说“要饭吗?”
俗话说:
“一句话让人笑,一句话让人跳。”
这句话,用在问人是否需要添饭时,真是太恰当不过了。
有人会直接说:
“(还)要饭吗?”
当下,对方定会脸色一变,心生不悦。
因为,只有乞讨者才是“要饭的”。
正确的说法是“你要添/加饭吗?”
或者是“我再给你盛一碗”。
在餐桌上,一个懂得说话礼仪之人,定会让人另眼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