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细胞的特点,靶细胞和靶器官有什么区别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2 04:19:32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日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活。

2.单细胞生物依靠单个细胞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3.多细胞生物依赖于各种分化的细胞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最主要的区别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共有的结构是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糖体。原核细胞无染色体,只有DNA或染色质。

5.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

6.各种氨基酸理化性质不同的原因在于R基不同。

7.评价蛋白质食品营养价值的主要依据是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

8.判断是否是构成生物体的氨基酸的依据是氨基酸的结构特点,即至少含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9.蛋白质具有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DNA多样性。

10.高温使蛋白质发生变性的原因是高温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水解。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2日



1.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2.DNA和RNA都能携带遗传信息。

3.DNA特有的物质组成成分是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RNA特有的物质组成成分是核糖和尿嘧啶。

4.所有细胞的组成成分中都含有磷脂(生物膜中)。

5.脂肪是良好的储能物质,但不构成膜结构,磷脂和胆固醇均参与膜结构的组成。

6.葡萄糖是细胞中主要的能源物质;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7.提取细胞膜最常用材料是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该细胞中无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8.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9.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的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10.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3日



1.核膜、核仁在细胞周期中周期性的消失和重建。

2.核膜、核孔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3.核孔数量、核仁大小与细胞代谢呈正相关。

4.原核生物唯一的细胞器是核糖体,低等植物细胞含有的细胞器种类最多。

5.没有线粒体的生物不一定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如好氧细菌。

6.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也可能是绿色植物的细胞,如绿色植物的根部细胞。

7.没有叶绿体的生物也可进行光合作用,如蓝藻。

8.脂质合成的“车间”是内质网。

9.高尔基体是动、植物细胞中都具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

10.溶酶体是“消化车间”,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4日



1.生物膜之间可通过囊泡的转移实现膜成分的更新。

2.渗透作用的发生必须依赖半透膜和膜两侧的浓度差。

3.动物细胞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4.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

5.动物细胞也可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6.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具有选择透过性。

7.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细胞对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具有选择性。

8..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体现了生物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的结构特点。

9.糖被只分布于细胞膜外侧,是判断细胞膜内外侧的标志。

10.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物质基础是生物膜上载体蛋白。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5日



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动力来自膜内外浓度差。

2.主动运输、胞吐、胞吞均需消耗能量。

3.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均需要载体蛋白。

4.细胞代谢是细胞内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各种化学反应,是细胞生命活动的基础。

5.加热使反应物获得了能量,加快反应速率。

6.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8.酶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作用条件较温和。

9.低温抑制酶活性,但不破坏酶的分子结构。

10.高温、过酸、过碱都会导致酶分子结构破坏而永久失去活性。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6日



1.ATP是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直接能源物质。

2.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

3.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循环流通。

4.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5.在酸性条件下,橙色的重铬酸钾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6.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但原核生物无线粒体也能进行有氧呼吸。

7.有氧呼吸三个阶段均能产生ATP,第三阶段产生ATP最多,释放的能量最多。

8.有水产生的细胞呼吸一定是有氧呼吸。

9.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实质都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形成ATP。

10.不同生物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不同的直接原因是所含酶的种类不同。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7日



1.叶绿体中的色素有4种即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2.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3.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分布在类囊体薄膜上。

4.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面积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5.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于H2O。

6.光反应阶段就是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将H2O分解成[H]和O2,同时形成ATP的过程。

7.暗反应过程是在叶绿体基质内,在多种酶催化下完成的。包括CO2固定和C3的还原等过

程。

8.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措施有:控制光照强弱和温度的高低、适当增加环境中CO2浓度等。

9.光合作用最终使光能转换成为化学能,储存在生成的糖类等有机物中。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8日



1.细胞体积越小,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就越大,越有利于物质交换。

2.细胞增殖是重要的细胞生命活动,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的基础。

3.细胞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

4.动物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和中心粒的倍增均发生在分裂间期。

5.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6.有丝分裂最重要的变化是:间期DNA(或染色体)复制,数目倍增;分裂期在纺锤体作用下将复制后的亲代细胞染色体,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细胞遗传性状上的稳定性。

7.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此过程中遗传物质并未改变。

8.细胞分化在自然条件下是不可逆的。

9.雌蜂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成雄蜂证明了动物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

10.细胞衰老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9



1.细胞凋亡是受到严格的遗传机制决定的程序性死亡。

2.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和死亡。

3.癌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4.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

5.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6.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都不会使遗传物质改变。

7.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8.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9.纯合子体内基因组成相同,杂合子体内基因组成不同。

10.纯合子自交后代一定是纯合子,杂合子自交后代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0日



1.体细胞中成对的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时彼此分离,互不干扰。

2.F1产生配子的种类是指雌雄配子分别有两种,而不是雌雄配子数量之比。

3.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种豌豆杂交,F2代出现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比例是9∶3∶3∶1。

4.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可以自由组合,产生比例相等的4种配子。

5.基因型相同的生物,表现型不一定相同。

6.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同时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分别由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引起。

7.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8.减数第二次分裂与有丝分裂相似,不同的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9.精子形成过程中,细胞质都是均等分裂的,卵细胞形成过程中,初级(次级)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极体的细胞质均等分裂。

10.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同源染色体分离。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1日



1.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行为有:着丝点分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

2.受精作用可以激活卵细胞,受精卵核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其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卵细胞。

3.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4.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杂交实验证明了萨顿假说。

5.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呈线性排列。

6.伴X隐性遗传病表现出隔代交叉遗传、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女性患者的父亲、儿子都是患者的特点。

7.伴X显性遗传表现出连续遗传、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女儿都是患者的特点。

8.伴Y遗传病表现出全男性遗传特点。

9.自然界中一般野生型为纯合,否则会发生性状分离。一次性杂交实验母本选隐性,父本选显性。

10.遗传系谱图:(四步曲)①是否在Y上?全为男性且有世代连续性。②确定显隐性。“无中生有为隐性”“隔代遗传为隐性”“有中生无为显性”“代代遗传为显性”。用性状分离确定显隐性最准确。③是否在X染色体上?隐性找女性,显性找男性(要找完)④是否在常染色体上?不遵循③就在常染色体上。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2日



1.格里菲思实验的结论是:加热*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

2.艾弗里实验的结论是: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性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

3.在T2噬菌体的化学组成中,仅蛋白质分子中含有S,P几乎都存在于DNA分子中。

4.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相关实验的实验思路是:设法将DNA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分离开,单独地、直接地观察它们的生理作用。

5.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6.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盘旋成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7.DNA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是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

8.DNA上的碱基对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氢键连接。

9.DNA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

10.DNA复制具有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3日



1.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2.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3.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线粒体、叶绿体中也存在基因。

4.RNA与D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在于:RNA中含有核糖和尿嘧啶,DNA中含有脱氧核糖和胸腺嘧啶。

5.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作为模板,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6.密码子位于mRNA上,由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组成。

7.一种密码子只能决定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以由多种密码子来决定。

8.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也有61种。

9.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条途径,一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4日



1.基因突变的实质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

2.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随机性、低频性和不定向性等特点。

3.基因突变产生新基因,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4.基因*仅发生在有性生殖的生物,产生配子的减数分裂过程中。

5.染色体变异的实质是基因数目和位置的改变。

6.配子发育成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单倍体细胞中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7.外界条件剧变,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形成受阻,染色体数目加倍,可形成多倍体。

8.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9.体细胞中染色体组为奇数的单倍体和多倍体,由于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联合紊乱而高度不育。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5日



1.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多基因遗传病是受两对以上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3.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遗传病。

4.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体内可能不含有致病基因。

5.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是监测和预防遗传病的主要手段。

6.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的DNA序列,解读其中包含的遗传信息。

7.诱变育种时突变的个体中有害个体多于有利个体。

8.诱变育种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新基因,创造变异新类型。

9.杂交育种能将多个优良性状集中到同一生物个体上。

10.杂合子品种的种子只能种一年,需要年年制种。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6日



1.一种限制酶只能识别一种特定的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的切点上切割DNA分子。

2.DNA连接酶的作用是在DNA片段之间的磷酸与脱氧核糖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3.基因工程育种能定向改造生物性状。

4.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5.隔离是新物种的形成的必要条件,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

6.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的利害性取决于生物所生存的环境。

7.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生物进化方向。

8.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使两种生物共同进化。

9.生物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7日



1.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4.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需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反射弧通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6.兴奋在(离体)神经纤维上以神经冲动的(电信号或局部电流)形式进行双向传导。

7.兴奋在突触处借助神经递质实现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需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以及对突触后膜作用的过程,因此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要慢。

8.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9.一般来说,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要受到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

10.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它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8日



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使靶细胞或靶器官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

2.由下丘脑分泌、垂体细胞释放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3.体温平衡决定于产热和散热的平衡,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的氧化放能,热量散失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皮肤毛细血管散热等。

4.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具有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的特点。

5.人体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如胸腺、骨髓等)、免疫细胞(如吞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和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组成。其中T淋巴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B淋巴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6.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7.特异性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处理、呈递和识别的阶段;反应阶段是B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以及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应阶段是效应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作用的阶段。

8.记忆B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很长时间内保持对该类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到该类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

9.特异性免疫反应中,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既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

10.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该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19日



1.植物激素是指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2.生长素主要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

3.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仅发生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而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4.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甚至*死植物。生长素所发挥的作用,因生长素浓度、植物细胞成熟情况和器官种类的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5.赤霉素可促进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胞分裂;脱落酸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乙烯则可促进果实成熟。

6.在自然条件下,生长素多了对根、芽是抑制,对茎是促进。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20日



1.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与迁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2.“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t=N0•λt)。

3.“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在自然界中,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均会影响种群数量,故大多数种群数量总处于波动中。

5.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一般我国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木本植物的物种越丰富。

6.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动物的分层现象则与栖息条件和食物有关。

7.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无生物)和次生演替(有生物或种子或其它繁殖体)。

8.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21日



1.生态系统都包含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成分。

2.在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

3.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4.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5.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于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经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传递,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6.输入第一营养级能量的四个去向:一部分呼吸消耗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具有两个明显特点,即: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有效传递率只有10%~20%。

8.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流动的特点。

9.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22日



1.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①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②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③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3.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生态系统抵抗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

5.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6.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源是人口增长过快,我国控制人口增长过快的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降低出生率。

7.植被破坏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

8.各种污染物经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造成海洋污染。

9.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

10.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名胜风景区等是就地保护的最有效措施。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23日

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制作原理

类型

微生物

原理

果酒

酵母菌

①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②无氧条件下,进行酒精发酵

果醋

醋酸菌

①当氧气和糖源都很充足时,可将糖分解为醋酸

②当氧气充足、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乙酸

2.制作流程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    ↓ 

            果酒   果醋

3.判断正误

(1)在果酒自然发酵中,需人工添加酵母菌种。 (×)

(2)红葡萄酒中的红色是红葡萄皮中的色素进入发酵液产生的。(√)

(3)变酸的酒的表面的菌膜是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

(4)在葡萄酒制作中,采摘的葡萄应反复冲洗,且要先除枝梗再冲洗。 (×)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24日

一、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1.培养基[判断正误]

(1)培养基只有液体培养基和固体培养基两种类型。 (×)

(2)培养基中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盐四种成分。 (√)

(3)在配制培养基时,除满足营养需求外,还应考虑pH、氧气及特殊营养物质的需求。 (√)

2.无菌技术

3.纯化大肠杆菌

(1)制备固体培养基的流程:

计算→称量→溶化→灭菌(成败最关键的一步)→倒平板。

(2) 微生物的接种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

二、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和计数[判断正误]

(1)只有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 (√)

(2)筛选分解尿素的细菌应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唯一氮源。 (√)

(3)统计样品中的活菌一般用平板划线法。 (×)

(4)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若指示剂变红,则说明筛选到分解尿素的细菌。 (×)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25日

一、菊花的组织培养

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过程

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 试管苗→移栽→ 植物体

2.影响植物组织培养的因素[判断正误]

(1)菊花组织培养,一般选择开花植株的茎上部新萌生的侧枝。 (×)

(2)植物激素的浓度可影响细胞分化,但使用的先后顺序及比例不影响组织培养的过程。 (×)

(3)pH、温度和光照等也影响植物组织培养。 (√)

3.实验操作过程

(1)制备MS固体培养基配制各种母液配制培养基灭菌

(2)外植体消毒:

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无菌水清洗―→质量分数为0.1%的氯化汞溶液消毒―→无菌水清洗

(3)接种:始终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对接种工具要用火焰灼烧灭菌。将菊花茎段插入培养基中时注意不要倒插。

(4)培养与移栽:在18℃~22℃的无菌箱中培养,得到试管苗后进行移栽。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26日

一、血红蛋白的提取和分离

1.蛋白质的分离方法[判断正误]

(1)利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蛋白质时,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先洗脱出来。 (×)

(2)在电泳过程中,蛋白质分子的移动速度,与分子本身的大小和形状无关,而与所带电荷的差异有关。 (×)

(3)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电泳迁移速率完全取决于分子的大小。 (√)

2.血红蛋白的分离和鉴定过程

样品处理:红细胞洗涤→血红蛋白释放→分离血红蛋白溶液

粗分离:用透析法除去血红蛋白溶液中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杂质

纯化:用凝胶色谱法分离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蛋白质

鉴定: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晨背和晚背时间:每月27日

一、果胶酶在果汁生产中的作用

1.果胶酶的组成及作用

果胶酶包括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果胶分解酶和果胶酯酶,能使果胶分解成可溶性的半乳糖醛酸,分解植物细胞壁和胞间层。

2.酶的活性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1)酶的活性:指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可用反应速度来表示。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和酶的抑制剂等条件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二、胡萝卜素的提取

(1)胡萝卜素性质: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易溶于石油醚等有机溶剂。

(2)实验设计:

①方法:萃取法,石油醚最适宜作萃取剂。

②实验流程:胡萝卜→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胡萝卜素

(3)鉴定方法:纸层析法。A、D点是标样、B、C点是提取的样品。

靶细胞的特点,靶细胞和靶器官有什么区别(1)

靶细胞的特点,靶细胞和靶器官有什么区别(2)

靶细胞的特点,靶细胞和靶器官有什么区别(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