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的发现:
- 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 1864年,叶片遮光试验证明了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 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了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 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证明了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光反应阶段
- 水的光解:2H2O→4[H] O2(为暗反应提供氢)
- ATP的形成:ADP Pi 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
暗反应阶段
- CO2的固定:CO2 C5→2C3
- C3化合物的还原:2C3 [H] ATP→(CH2O) C5
- 条件:光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暗反应没有光的要求 。
- 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的类囊体的薄膜上 ,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
- 物质变化:光反应需水生成还原态的氢,放出氧气,ADP生成ATP 。暗反应还原态的氢和ATP提供能量,转化为ADP,C5被CO2固定成C3,C3用能量转化成糖类,有多种酶的参与。
- 能量变化:光反应光能转变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暗反应活跃的化学能转变为有机物中的稳定的化学能
- 光照:起初光合速率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加快,超过一定范围之后,光合速率的增加变慢,直到不再增加。
- 二氧化碳:CO2的浓度越高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CO2浓度达到一定值之后光合作用速率不再增加,这是因为光反应的产物有限。
- 水分:水分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乏水时会使光合速率下降。
- 温度:暗反应是一系列酶促反应,受温度变化影响和制约。
- 矿质元素:矿质元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光合作用,例如,N是构成叶绿素、酶、ATP的化合物的元素,P是构成ATP的元素,Mg是构成叶绿素的元素。
- 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 维持大气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 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