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峰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著名的《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千古名句让世人感慨万千。面对“留不住的官场,归不去的田园”,陶渊明“延目识南岭”“悠然见南山”,茅舍竹篱,田园牧歌,寄情山水,抚养泉石,成为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庐山也成为中国田园诗的孕育地。
山水诗的开创人、一生好与山泽之游的谢灵运,一首《登庐山绝顶望诸峤》,诗中“积峡忽复启”“峦垅有合沓”的名句,记载了他在庐山登高望远、怀古颂今、品山尝水的真实心境。他在庐山留下多篇诗作,与陶渊明一起,给这座“人文圣山”戴上了最早却又是最具文化气质的桂冠,庐山由此也成为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
秀峰龙潭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首《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第一次到庐山时写下的,也是中国浪漫主义诗篇的巅峰之作,他一生为庐山所作的诗有15篇之多,为庐山蒙上了神秘浪漫的面纱。满怀情愁、旅愁的白居易登临庐山并留下了“匡庐奇秀,甲天下山”的感慨,一首《大林寺桃花》传诵千古。苏轼的一生更是与庐山有着深厚的情缘,留下了大量有关庐山的诗词,尤以《登庐山》更为直白:“读书庐山中,作郡庐山下。平湖浸山脚,云峰对虚榭。”他直抒胸臆地表达对庐山的喜爱,直想深居庐山读书做学问,或是到庐山附近做官……这座四海皆知的名山,寄托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情怀,庐山因他们而神奇浪漫,他们因庐山而不朽长存。
天地悠悠,岁月悠悠。文化因为传承而璀璨,因为交流而进步。在岁月长河中超脱自然所凝结成的庐山文化是庐山人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火种和奋进力量。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庐山人有义务守护好、发展好庐山,传承好、创新好庐山文化。
近年来,庐山市深入挖掘庐山文化资源优势,推动庐山诗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连续三年举办“庐山国际爱情电影周”活动,将电影周各个环节与庐山文化特色紧密结合,向世界展示庐山与爱情电影的紧密关系和独特魅力,推动电影事业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让庐山“爱情圣山”的浪漫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庐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赴《中国地名大会》节目推介庐山;多次与《中国诗词大会》合作,借助央视平台,推广庐山品牌,让世界认识庐山;大力推动庐山石雕、石刻、石艺文化发展;《庐山志》完成编纂并首发……诗词文化在庐山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庐山上的一片叶
香飘天下谱新篇
人在草木间,是为“茶”。茶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绿色珍宝,作为中华茶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庐山与茶相关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距今超过2000年。翻开庐山悠久的人文历史长卷,每一页都浸润着茶香。一片小小绿叶,带来了馥郁芬芳,彰显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千山烟霭中,万象鸿蒙里。”庐山,一个藏在人间可以净化心灵的好去处,这里山清水秀,物华天宝,有着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的谷帘泉;这里昼夜温差大,常年云雾缭绕,水汽充沛,孕育出了特有的“庐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而名扬天下,史有“雾里清泉煮香茗”的记载,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位列江西省优质名茶之首,属绿茶中的珍品。1971年,庐山云雾被列入中国绿茶类特种名茶;2013年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列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获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同年获百年世博中国名茶金奖;2017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上评为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2021年5月庐山云雾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庐山云雾茶厂
“庐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如此美誉来源于庐山云雾茶的品质,庐山特色茶文化则是庐山云雾茶品质之魂。从东汉起,儒、释、道三家文化就交融于庐山,庐山茶文化则融汇了庐山的佛家、道家和儒家思想文化宝库,相互渗透、互相同化,促使中国茶文化发祥于庐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好茶叶、好泉水、好茶具、好环境、好人文” 的庐山茶文化体系。
历史长河滚滚向前,它亘古不变地延续着经典。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它将庐山上千年的茶文化浓缩为一段隽永跌宕的故事纲领。一片小小的东方绿叶,承载着满足健康消费、稳定扩大就业、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
为充分发挥“东方绿叶”的神奇力量,近年来,庐山市充分发挥好山好水和人文历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地茶叶种植,通过茶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把“小茶叶”做成大产业,把“小茶园”变成大景区。相继出台《庐山市名茶名泉发展规划》《庐山市云雾茶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积极举办庐山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庐山问茶会、茶文化节等专场推介活动,编撰出版《庐山茶志》,精心搭建技术交流平台与文化传播平台,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打造茶产业带动乡村振兴的“庐山样板”。庐山市先后获评2018年度、2022年度“中国茶叶百强县”“2022年度茶产业规范化发展示范县域”称号。
在2022庐国际名茶名泉博览会上,刘仲华院士做主旨演讲。
在推进茶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庐山市因地制宜做足“一片叶子”的绿色发展文章,引导龙头企业建立茶标准化体系和科技创新中心,以“茶产业 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扩大规模、改良品种、农旅融合、品牌重塑等举措,促进“庐山云雾茶”品牌提升;打通茶叶种植采摘、茶文化展示、茶叶农产品销售全流程产业链,以“茶 康养”“茶 研学”“茶 餐饮”等茶文旅融合新业态,实现“茶区变景区、茶园变公园、茶山变金山”,用茶文化促进旅游发展,用茶产业推动乡村振兴,有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如今,庐山市拥有标准化茶园3.2万亩,干茶年产量400吨,茶叶综合产值达8亿元,现有各类茶叶企业9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市级龙头企业6家,茶产业从业人员达2万多人。在庐山这一充满诗情画意的土地上,属于“一片叶子”的传奇还在不断续写。
庐山下的一片林
春暖花开再成荫
庐山是人文圣山,也是东方净土,更是康养胜地。千百年来,庐山的自然风光令人神往,厚重的人文底蕴更让人倾慕,在灿若星河的诸多起源故事中,代表中国传统医学的杏林文化也是从庐山诞生并绵延至今。
杏林文化的开山鼻祖董奉,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千余年前,董奉云游行医,到庐山隐居后,发现许多山民患有哮喘、便秘等疾病,董奉便以杏仁为引,春天以桑杏汤免费布施山民,夏天教化山民以杏果佐食,治愈了许多病人。他行医分文不取,只是要求大病愈者种五棵杏树,小病愈者种一棵杏树。董奉医术高超,十里八乡闻讯而来求治者不胜数,但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由此经年,百亩杏树自然成林,春暖花开之时,杏树飘香四溢,是为“杏林春暖”。
从古至今,无数文人墨客到访庐山,留下了许多赞誉董奉行医济世、杏林春暖的名篇佳作。像李白的“禹穴藏书地,匡山种杏田”,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杜甫的“香炉峰色隐晴湖,种杏仙家近白榆”,唐寅的“人来种杏不虚寻,仿佛庐山小径深”……这些诗句中,饱含着对杏林的向往、对董奉的崇敬。也许文人创作这些诗歌时,杏林已不知踪影,但还是能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藏在他们心中的那份神思,不再只是一株株杏树,更是一段段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