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报师恩常念念翻译,故乡飘已远往事浩无边翻译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2 18:35: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欲报师恩常念念翻译,故乡飘已远往事浩无边翻译(1)

欲报师恩常念念翻译,故乡飘已远往事浩无边翻译(2)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从上海师大毕业后留校,担任一份教育杂志的编辑。记得是1987年的一天,编辑部新来了一位翻译朱碧恒老师。她年近半百,娴雅低调,一开口,马上让人领略到她的见多识广。上世纪60年代初,她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就被分配至北京工作,长期在新华社国际部任英语翻译,还出版了不少译著。

数日后得知,朱老师的先生就是本校文学研究所引进的法国文学专家郑克鲁,而其曾祖父郑观应,则是晚清大名鼎鼎的启蒙思想家。

每当在校园碰到他俩时,身材魁梧的郑先生总爱问我在看什么书。他学识渊博,有问必答,毫无架子。那时起,我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郑先生也成了我的恩师。

郑先生出生于澳门,因其父在海关工作,常换地方。他先在海口读了两年小学,随父转至上海,一直念到华东师大一附中毕业,考取了北大法语专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攻读研究生,师从著名作家、翻译家李健吾,毕业后留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他们回到了阔别数十载的上海。有一天晚上,他们伉俪带我出席一个出版界朋友的聚会,使我大开眼界。回家的路上,儒雅的恩师关照我,老呆在象牙塔里不行,要广交文化界朋友。他可是一名大学者,无微不至地关心一名助教的成长,使我感动。

自从我1990年漂洋过海后,与恩师的交往少了。直到近年微信的兴起,我又与他们密切联系上。他还拉我进了“郑门一家亲”微信群,与一百多位师友交流,让我对恩师有了更多了解。他先后担任上海师大文研所所长、中文系系主任,荣膺法国政府颁发的教育勋章,因出色翻译《第二性》被授予“傅雷翻译出版奖”。

近年,我每次回上海探亲,都会去母校拜访他们。恩师虽已退休,仍笔耕不辍。二老每天都泡在校园里,早晨到光启楼办公,午饭在教工餐厅解决,下午继续翻译,直到傍晚回家,一天工作6小时左右。他们每天携手并肩,拖着拉杆箱进进出出,已成了校园的一道独特风景。

恩师常感慨时间太宝贵了,要把精力放在真正的经典上。我劝他要注意身体,他心平气和地说:“我会译到不能再译了,生命就是要给世界留下东西!”

2018年4月,是恩师的大喜日子,商务印书馆出版了38卷《郑克鲁文集》。上海师大特别举办研讨会,我因拍片未能赶回国,但在群内看到了报道。

恩师“倾一生,为一事”,译作影响了几代人,作品耳熟能详,如《基督山恩仇记》《茶花女》《悲惨世界》等。他的学术造诣同样令人叹为观止,主编的《外国文学史》《法国文学史》已成经典教材。

2019年我回国三次,与他们见了好几次面。二老还在家里招待了我两次午饭。鉴于我在影视剧本创作上取得的小小成绩,那年5月,恩师在电话里提出,让我担任电视连续剧《郑观应》的项目顾问,我欣然接受。

我立即上网补课,研读郑观应的资料。他浮沉商海半个多世纪,除了是启蒙思想家,也是实业家、教育家、文学家、慈善家和热忱的爱国者。他的《盛世危言》堪称一部富国强民的变法大典,对“戊戌变法”起到了先导作用,影响了康有为、孙中山等人。

恩师曾与我提及,曾祖学贯中西,富思辨天赋,所以才有百科全书式的《盛世危言》。而他的思考与写作才能,或许遗传了曾祖的基因。在郑观应后代中,唯有恩师从事文科并成为大学者,无疑,他传承了曾祖的文学、教育衣钵。

一个月后,传媒公司在上海举行仪式,聘我为《郑观应》的项目顾问。恩师冒酷暑出席。那天,郑家后代向我介绍了澳门的祖屋,还给我看了视频。原来,“郑家大屋”由郑观应之父于1881年筹建,占地4000平方米,有60多间房,郑观应就在此编成《盛世危言》。上世纪60年代,郑家后人分散各地,大屋被分租出去。到了本世纪初,澳门特区政府进行了8年的修复才对外开放。

由此,我盼望有朝一日去参观“郑家大屋”。一旁的恩师说,他就在那儿度过了幼年时期,一百多米长的建筑已成为澳门标志性文化景观,作为澳门历史城区的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他希望电视剧《郑观应》到那儿取景拍摄。

我与恩师交谈时表示,早在1894年,郑观应就首次提出在上海办世博会的设想,直到2010年才圆梦,希望在电视剧《郑观应》中有所体现,得到了他的肯定。他感慨道:“曾祖真的很了不起,那么早就提出要办世博会。五叔公在世时,也常谈起世博会的梦想。我们家族四代人的世博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紧紧相连的。”

朱老师告诉我,上海世博会申办成功后,恩师就开始忙碌了。他是上海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亲自带队翻译关键资料,夜以继日,历时数年,为保障世博会筹备工作的有序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9月20日,惊闻恩师病逝,享年81岁。恩师是法国文学研究、翻译的泰斗,在翻译、教学和研究三大领域同时取得卓越成就,他的离世,是中国文学界、教育界的巨大损失。

2022年是郑观应诞辰180周年,7月底,广东多个部门联合在他的家乡中山市三乡镇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朱老师第一时间传来了活动的视频。再次回看郑观应的80年恢弘人生,其思想主张、家国情怀,仍具极高的当代价值,闪耀着跨越时空的光芒。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