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历史简介,会宁的历史变化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3 00:39:41

元初(1271年),迁会州州治于西宁县(治所西宁城)。

洪武三年(1370年),废会州,新置会宁县,“会宁县”名始焉。

明洪武十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县治迁于今址,隶巩昌府。

清顺治元年(1644年),隶巩昌府。

民国2年(1913年),隶兰山道。

二、史前文明

新石器时代白银境内发现遗址150处,会宁70多处。包括仰韶晚期之牛门洞遗址、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之米家峡遗址、铁木山遗址等。

1920年,牛门洞当地秦安移民垦荒时首次发现了彩陶罐。

会宁历史简介,会宁的历史变化(5)

由于当时会宁文化落后,人才缺乏,加之环境闭塞、交通不便,按照先发现先命名的国际惯例,本应将这一时期命名为牛门洞文化,但是,由于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于1924年在马家窑的发现,使其早于马家窑4年的牛门洞文化未能被世人所知,成为憾事!

相比较:牛门洞遗址发现于1920年,仰韶文化发现于1921年,马家窑文化发现于1924年,大地湾文化发现于1958年。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牛门洞是第六批(2006年)命名,马家窑是第三批(1988年)命名。牛门洞落后了整整18年。

1949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认为,甘肃的仰韶文化与河南的仰韶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于是,将其命名为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成了甘肃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而“牛门洞文化”从此矮化成了“牛门洞遗址”

从2017首届开始,经过2018年,今年是马家窑文化节第三届,牛门洞遗址文化的地位还没有确立!

会宁历史简介,会宁的历史变化(6)

牛门洞遗址的地位

牛门洞遗址(文化)包括了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等史前文化。

仰韶文化的石岭下类型有时也划归为马家窑文化早期类型,故有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之说。

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的彩陶在会宁县博物馆都有收藏,这是牛门洞遗址文化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最好的说明。

会宁县博物馆收藏的石岭下类型彩陶有3件,马家窑类型彩陶有8件,半山类型彩陶有14件,马厂类型彩陶有6件。

牛门洞遗址文化是白银市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根据就是国务院批复的牛门洞遗址是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会宁历史简介,会宁的历史变化(7)

在白银市,属于牛门洞范畴的文化遗址遍布全市五县区,遗址点200处左右。会宁、靖远、景泰县博物馆,以及白银市博物馆、定西市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大量牛门洞遗址概念下的彩陶。

定西市博物馆从牛门洞遗址拉走的彩陶更多。据当地百姓说,上世纪七十年代,定西市文化馆拉去了几卡车,会宁县文化馆刘衍庆馆长只挑去了几筐。

白银市博物馆史前文化展出165件藏品中,属于牛门洞遗址文化范畴会宁出土的有109件,靖远出土的有45件,白银区出土的有2件。属于牛门洞本地的有10件。

会宁境内半山类型遗址较多,最具代表性的遗址是牛门洞遗址之窠立台、大地湾等处。其中国家一级文物有:蛙纹双耳彩陶罐,绳纹素陶罐,细颈侈口蓝纹红陶罐,高颈蓝纹红陶罐,高颈蓝纹瓶,灰陶盆,红陶鬲,平行锯齿加菱形细网格纹彩陶壶,四大圈菱形纹双耳彩陶壶等,土于牛门洞遗址,还有葫芦网格纹双耳彩陶罐和四大圈纹双耳彩陶壶,出土于牛门洞之窠立台、大地梁等处。

牛门洞遗址文化从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是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并存的文化遗址。

2018年9月,我在拍摄《古今会宁》时发现,在铁木山一带随处都有彩陶发现和出土,并非局限于某几个点。

牛门洞文化在接续了大地湾文化之后,不仅构成了完整的史前文化,而且还开启了现代文明历史的新纪元。

牛门洞遗址文化是甘肃省具有代表意义的史前文化,理所当然是白银市最有价值的史前文化!

会宁历史简介,会宁的历史变化(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