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理学源于哪本书,朱熹的什么是史书的典型代表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3 02:10:29


01
为什么要学阳明心学?

对于喜欢王阳明先生和他的心学的朋友来说,心学3要素基本已算是人尽皆知: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

只不过从铺天盖地的自媒体文章来看,要么流于表面的字面解释,结合身边事例强加联系,要么过度解读,赋予心学它本没有的含义。

从发挥的方向来看,要么趋于玄学和唯心的宗教层次,要么把阳明心学加工成成功学的必学科目。无论是哪一个方向,都必然是对该学问及传统文化的亵渎。

时代之变迁,令人感叹,五百年前,阳明先生和他的学说,在超高度中央集权的明代政府及其理学意识形态的压迫下,显得那么势单力薄。然而在21世纪的今天,心学大热,而理学却被锁进历史的抽屉。

朱熹的理学源于哪本书,朱熹的什么是史书的典型代表(1)

心学三要素

大国自信,必然包括文化自信。而阳明心学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变迁,王阳明和他的心学是最后一颗耀眼的星,除此之外,500年来再无任何亮点。

因此,笔者认为,对心学报以不带功利心的客观解读,十分必要。只是由于个人能力有限,谬误之处,还望读者们海涵,并希望以此起到抛砖引玉的功效。话不多说,进正题。

02不得不说的理学

要谈心学,就不能不说理学。只不过碍于篇幅所限,我们无法把理学的故事一次性说完。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朱熹是南宋的学者,但理学的诞生其实要追溯于北宋。

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变法在当时遭到儒生们的反对与阻挠,于是王安石把他们赶到洛阳。儒生们无所事事,于是一改此前儒家勤于实务的好习惯,关起门来研究起形而上学来。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术语,我们可以理解为天道。

朱熹的理学源于哪本书,朱熹的什么是史书的典型代表(2)

王安石变法思维导图

也许你已经注意到了,论述天道那是道家的生意,所以儒生们给它改了个名字,理。理学便由此而来。作为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将其做成一个强大的体系。

这个体系以天理为中心,进而向四周扩展,包括为君为臣,为父为子,为夫为妇,为友为邻,都有详细具体的行为准则。而人所要做的,就是躬行这些准则,并在这些被规定好了的实践中体悟天理,除去人欲。这就是格物致知的系统化。

格物致知源自《大学》,朱熹为了增加理学的说服力,还重新注释了儒家四书。他仿佛在告诉世人,不要羡慕我的成功,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03一字之差的争论

儒家四书《大学》开篇说道:

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大学问的根本,在于弘扬光明的道德,在亲民,在于达到为善极致的境界。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问,为啥“在亲民”这三个字你不翻译一下?因为这里有两个版本的翻译。一版是朱熹的,另一版是王阳明的。

朱熹的理学源于哪本书,朱熹的什么是史书的典型代表(3)

我们先看朱熹的:这个“亲”是通假字,它通的是“新”,“在亲民”就是更新教化百姓,让他们做好人。理由是在《大学》后面对应第三章对“新”展开了论述,“苟日新,日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做新民”等等。

王阳明说:胡扯!亲就是亲,亲民就是孟子所谓“亲亲仁民”,跟“做新民”啥关系没有!

到底这个字怎么解?恐怕只有《大学》的作者,距离王阳明已有千年之久的曾子知道了,但就我个人理解而言,王阳明的解释有些牵强。

04真相背后的真相

但这一字之差的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关于这看似无关紧要的一字之差的争论,为何会被安排在《传习录》开篇如此醒目的位置?王阳明为何不惜以一个牵强的理由来更正一个已被儒生们普遍接受300年的解释?这一字之差的真相背后,还隐藏着什么真相呢?

我能给出的答案是,这一字之差,实际上是阳明心学向程朱理学的主动宣战。其实,早在王阳明龙场悟道所伴随的那一声怒吼,宣战已然开始。

如果说王阳明和朱熹分别为《大学》做注的目的是在自己的思想与圣学之间实现融合,那么王阳明对理学的直接宣战至少说明了一件事:心学与理学根本无法相融。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理学的根本在于躬行既定的律法,并在躬行之中明理。但王阳明认为主宰人的,是本心对光明的向往,而不是外在的律法。所谓心学,就是在心中的那一点光明处(良知)实现知行合一。

朱熹的理学源于哪本书,朱熹的什么是史书的典型代表(4)

回到这一字之差的讨论,王阳明认为,大学之道,并不在于外在的教化与胁迫,而在于心中良知的主宰,相比之下,那些外在的规矩与教化根本不值一提。

显而易见,心学更关注生命的成长,而理学更迎合集权统治的需要。难怪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此时,画面切换至王阳明返乡去世于途中所留下的遗言。

吾心光明,亦复何言。

何其光辉而坦荡的一生!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