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古代本有凤凰非牾桐不栖的说法,所以这个“高”不光是地位高,还有品格高。品格不高,非常丑恶,即使地位高也不行。品格高而地位高,他的声音的影响才大。这个意思通过蝉的形象来表达,是形象思维。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了一个真理:品格高洁之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诗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代: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的《蝉》前四句写形象,后四句写思想感情。“高难饱、恨费声”,既是写蝉,也在写自己。“五更疏欲断”,从白天叫到夜里,叫到五更,已经叫不动了,声疏欲断,可是找不到一点同情;“一树碧无情”,把身世遭遇借蝉写出来,不落痕迹。
诗人仕途坎坷,就像萍梗一样漂流,故乡的荒芜已经平治,可以回去,蝉鸣似相警戒,我亦举家清贫。前四句的写法,同虞世南的《咏蝉》相似。作者长期在地方上当幕僚,有“本以高难饱”的感触。曾经托人引荐,只是徒劳。这种生活中的感触,跟蝉的形象结合,构成了形象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