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其智若妖,这是鲁迅给他的评价,至于他的学习经历则不可考。这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细究之下,稍有所得。
东汉末年,私人讲学成为风尚。经学取士的官吏提拔制度,也让这种讲学从北到南形成风潮。诸葛亮年少时期就是孤儿,靠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三国志裴松之注版本中也引用了魏略的一些资料,诸葛亮曾经在建安初年游学,地点是荆州,同学中有徐庶、石韬、孟建。而蜀汉时期另外一位重要人物向朗在其传中,就明确了很多,曾经在年少的时候从师与司马徽,其关系比较好的朋友有徐庶、韩嵩、庞统。向朗也颇受诸葛亮青睐。诸葛亮平定南中期间,曾经负责丞相府的事情,颇为倚重。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曾经游学与洛阳,其学识功底也比较深厚,虽然史书上多有记载其为文臣,但东吴吕壹之乱时,他却作为武将被苛责。诸葛瑾在公元200年就入仕东吴。另有史*载,诸葛亮的大姐嫁给了荆州士族蒯祺,二姐嫁给了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从上述人物的联系以及时间来判断,东汉的士族家庭的家学渊源似乎仅仅是诸葛亮学习生活的启蒙,毕竟其大哥在200年也就是建安初年已经在东吴任职。诸葛亮在荆州游学,其与庞德公的交往应该是属于亲戚之间的来往。司马徽作为庞德公的好友,也曾经开私学讲课,但在200年左右入仕刘表,成为经学讲师。徐庶、石韬、孟建皆为其同窗好友,向朗以及韩嵩都年纪较大,200年的时候已经是刘表属吏。诸葛亮为庞德公私学的学生,也因为益阳记中记载的:每至庞德公家......。而否定。他似乎只能从师与司马徽的私学,不过,司马徽不是他的老师,这点是从向朗传中的历史记载习惯中可以否定。再看诸葛亮的知识结构,特别是其制定《蜀律》来看,对于刑名之法也比较熟稔,在历史典籍中的记载来看,其在荆州的游学只能是刘表在建安初年开始设立的荆州官学,这个短暂的学校,在王桀的书中序文,曾讲到有徒三百人有余,招生范围也是士族子弟。由此可以大致推测出,诸葛亮游学的地点就是荆州官学,但在官学授课的范围之外,庞德公、司马徽以及向朗等人都是其课外辅导老师。也就是说诸葛亮学识之广杂,是因为糅合了官学以及在野的士人集团的综合教育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