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节中妇女的定义,妇女节的深层含义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5 01:47:09

执笔@钟亚楠

妇女节中妇女的定义,妇女节的深层含义(1)

今天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球女性的官方节日。

不少女性尤其是年轻女生们对“妇女”这个称谓常感到“耿耿于怀”,似乎当被称呼为“妇女”时,头脑中总会浮现出一个传统已婚女性的形象。有不少商家干脆“讨好式”地欢呼“女王节”、“女神节”,或者有高校不成文地在“3月7日”庆祝“女生节”,总之要尽力避免把女生们称呼为“妇女”的“尴尬”。

我们究竟该怎样理解“妇女”这个看起来让很多女生们不太喜欢的称谓呢?

它从中国革命的浪潮中走来

“妇女”就是单指已婚女性吗?当然不是,按照我国官方界定,14岁以上的女性都属于妇女,14岁以下为儿童(幼女)。实际上,在我们国家的话语体系中,在晚清之前是没有“妇女”这个称呼的,只存在“妇”(已婚)和“女”(未婚)的表述,它们来自于女性的家庭角色,却缺乏对于女性作为独立群体的整体性称呼,这也是对数千年封建社会下中国妇女依附性社会地位的真实反映。

所以,我们常说的“女性”“妇女”这些概念都是近代中国的产物,而且天然地带有思想启蒙的色彩。就像“青年”这个概念,在古代的中国也是没有的,正是五四运动的革命火炬,让社会化了的“青年”概念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妇女”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比“青年”更复杂一些。据学者考证,“妇女”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1898年撰写的《请禁妇女裹足折》当中,随后一系列关于禁缠足的文献,也大多在标题中使用了“妇女”一词。但是,当时汉语双音节革命尚未兴起,这里的“妇女”大概率意味着两个单音节词的叠加,就如同“父子”或者“亲友”那样。此时的“妇女”仍然是家庭内的“妇”和“女”,并不具有脱离家庭的独立意涵。

在五四之前,从1898年的《女学报》开始,陆续出现了《女报》《女子世界》等杂志,基本采用“女”或“女界”称呼中国女性整体,直到1911年才出现了以“妇女”为题的《妇女时报》,但使用“妇女”的频率很低,各种不同称谓常常混用。

妇女节中妇女的定义,妇女节的深层含义(2)

(《女学报》是中国第一份妇女报刊。1898年7月24日创刊于上海,由中国女学会主办,主笔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梁启超的夫人李蕙仙等)

到了五四,“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运动同时兴起。伴随着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进程,“女性”作为一个单独的词汇成为新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与此同时,“妇女”也和另外一股思想潮流一起兴起了。那就是随着五四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这个时候大量的文章、杂志开始使用“妇女”的概念,比如1919年10月的1卷4期《少年中国》出版“妇女号”,同杂志同年的7月号中,赵叔愚发表《列宁对于俄罗斯妇女解放的言论》。《妇女杂志》中《本杂志今后之方针》中更是直接将“妇女”与国民解放联系在一起,“我们觉得中国现在的妇女问题,不是少数一部分人的问题,是关乎全国民的大问题”。

可以肯定的是,“妇女”的使用和传播真正成为一个让世人广泛了解的潮流和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比如,1920年李汉俊、李达翻译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第一次将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关于女性的部分以“妇女”指称。

1921年12月,我们党领导创办的第一份女性刊物被定名为《妇女声》,宣布“妇女解放即是劳动者的解放”。

妇女节中妇女的定义,妇女节的深层含义(3)

(中国共产党密切关注女工运动的动向,利用《妇女声》《妇女周报》等刊物及时报道和声援女工的斗争)

1922年,中共二大正式通过《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当指涉女性群体时,通篇只使用了“妇女”一词。从此以后,我们党的正式文件中,“妇女”成为指代全中国女性的权威表述。

妇女节中妇女的定义,妇女节的深层含义(4)

首页 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