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天下之人都来修美德,则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安定祥和,尊老爱幼,公交车或地铁上主动给老人或幼儿让座,整个社会将会其乐融融、如沐春风,堪比天上人间。美德犹如香远益清,沁人心脾!这些都是美德类作文的极佳素材,中小学生家长让孩子细心品读,给作文画龙点睛。
01.礼,与其奢也,宁俭
【出自】《论语·八佾》
【释义】礼仪,与其奢侈,不如节俭。
【点评】礼多人不怪,怪就怪在为礼而礼。行礼仪在于内心诚敬与否,不在于形式。例如见面握手,有的人生怕对方感受不到自己的热情,用力攥紧对方的手不放,仍嫌不够,还要剧烈摇晃、拥抱……这就是礼太奢,让人无所适从,只能适得其反,还不如简单诚恳地握一下,更容易让人接受和明白。婚礼,人们总是大操大办,讲究排场,似乎忘记了它的意义在于祝福新人。况且,这种奢侈的婚礼理念是一种过度的浪费,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炫耀傲慢的心态。如此奢办婚事,只会耗费钱财和精力,浪费资源和时间。
礼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于内心。礼真,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
02.礼,不妄说人,不辞费
【出自】《礼记·曲礼》
【释义】礼是不能随随便便取悦于人的,也不可说多余的话。【点评】礼仪的教育就好比是宝剑的砥砺,材质再好的人,也需要进行打磨。所以,如果不刮去它表面的生涩,不砥砺它的锋刃,那么这把剑连绳子也割不断。
在我们的身边,总会有这样的一些人,为了获取朋友的好感或是得到上级的肯定,经常别人说什么自己就说什么,结果被别人所忽视,在朋友和上级心目中的地位也不会很高。还有一些人,他们喜欢向别人倾吐苦水,无论是情感危机,如失恋、婚变、工作危机,如工作上不顺心,对老板、同事有想法,统统向别人坦露。虽然这样的交谈可以让你们亲密无间,但时间一长就会令人感到乏味,何况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能够严守秘密的人很少。说话要守“礼”,既要在尊重他人意见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声,发表自己的见解,也要把握说话的内容和分寸。
没有礼,一个人的语言再优美动听,也不过是不可触摸的空话。
03.不学礼,无以立
【出自】《论语·季氏》
【释义】不懂得礼仪、礼貌,就难有立身之处。
【点评】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足,没有基本的礼仪是不行的。更何况在当今的时代,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职业礼仪成了展示行业服务的窗口。职业礼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象化。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对礼仪都有不同的要求,但共同的规律是不变的。比如,餐饮业的礼仪与其他行业相比有其共性:热情服务,待客周到等。但每一饭店又有自己的人员情况和文化理念,所以又有所不同。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切记这一点,更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职业装束就是这一点的体现。
04.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
【出自】《礼记·曲礼》
【释义】人有礼仪规范就会和谐,没有礼仪规范就会有危害。
【点评】在生活或工作中,若不想遭人嫉妒乃至怨恨,最好的行为便是“凡事以礼为先”。也许你不经意的一种行为,随地吐痰、出言不逊、耀武扬威……别人都会对你产生反感会对你留下不好的印象,你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就会降低。
德国有一句谚语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走得更远、更好,就要时刻注意保持礼节。
05.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出自】《诗经·卫风·硕人》
【释义】巧笑的面靥多好看,水灵的双眼分外娇。
【点评】在人们的交谈中,双方身体语言使用最多的就是“眼神”。人们在谈话时,只要不是与盲人相会,他们的眼神交流常常超过了有声语言的交流。有些说不清的内心情感,可能一个眼神就表达了。然而,有些眼神却足以让人们感到不安。在与陌生人的视线相遇时,我们时常会慌张地把视线转移到别的地方,这是在暗示“我不认识你”、“我和你没有任何牵连”;在与朋友说话时,我们时常会紧紧地盯着他的脸庞,表示“我在听你讲话”、“你说得真好”……其实,平时我们在与人交谈时,注视对方的眼睛是一种礼貌。但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度,常常会令对方感到不适甚至不悦,反而是一种失礼。
06礼之用,和为贵
【出自】《论语·学而》
【释义】礼的作用最主要的是使人和谐共处。
【点评】人难免自私,人与人之间难免有利益冲突,如果人人自私自利,社会自然永无宁日。礼的作用就是调节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人的文明性,减弱竞争的残酷剧烈,提高社会的温情与和谐。有时,一声“对不起”,便能化解剑拔弩张的冲突;一句“不要紧”,便能给人送去一阵温暖的春风。但过于讲求和气,凡事小心翼翼、唯唯诺诺,就算自己是对的,也不敢争,生怕得罪了别人。这就是“知和而和”,为了和气而和气。在自我和他人的天平上,这类人过于偏重于他人,是矫枉过正了。
礼的作用,是在自我和他人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以礼节之”要适度,既不能目中无人,也不要懦弱卑下,而应该不卑不亢。
07.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出自】明·李盘《金汤借箸十二筹·训练》:“世间有等刻薄的人,淡人之短,利人之灾。凡事只知有己,不知有人。人人怨他恨他。”
【释义】自私自利,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
【点评】自私自利的人本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争取自己的利益,然而人们一旦发现一个人自私自利,就不会再与其交往。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义务,每个人也都有权利。若是只想享受权利而不履行义务,必然会遭人唾弃。
08.虚心的人总是学十当一,自满的人总是学一当十。
【释义】虚心的人学了很多却觉得学得很少,自满的人学了一点儿就觉得学了很多。意思是真正好学的人永不自满。
【点评】好学的人永远有一种饥饿感,总是不满足,总是想学到更多的东西。由于“贪得无厌”,所以越是学得多,越觉得掌握得少。而骄傲自满的人正好相反,他们学了一点儿就觉得是全部了。
09.长者赐,少者不敢辞
【出自】张恨水《金粉世家》,慧厂笑道:“几毛钱总不像样子,我们一个送他一块钱罢。”燕西笑道:“长者赐,少者不敢辞。无论一块或一毛,那都是好的,我当然拜领。”
【释义】对于长辈的赏赐,晚辈人不能推辞不接受。
【智慧点评】对长者的尊敬,是养成谦恭品德的第一步。若是连长者都不尊敬,那就不可能对别的任何人能发自内心地尊敬,这个人就不可能是个谦恭有礼的人。长者赐,少者不应辞,体现了年轻人尊敬长者的优良品德。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此无须盲目、无条件地唯长者是从,如果长者的意见不正确,也应该委婉地拒绝,而不能一味地“不敢辞”,这样才是真正尊敬长者。
10.不知天高地厚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卷八:“子贡曰:‘臣终身戴天,不知天之高也;终身践地,不知地之厚也。’”《带印奇冤郭公传》第四十二回:“他疯子不知天高地厚,必要又假了违旨的大题目,复行京控,不是还要与疯子淘气么?”亦作“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红楼梦》第六十八回:“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成日家调三窝四,干出这些没脸面、没王法、败家破业的营生。”
【释义】不了解客观实际情况,也用以讽刺人盲目自大。
【点评】世界是无限的,奥秘是无穷的,未知的知识是永远存在的,如果人骄傲自大,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就无异于井底之蛙。正如《庄子·秋水》中的那个河伯,天一下雨,河水横流泛滥,就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直至到了入海口,望见了大海的无垠和博大:“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这时才望洋兴叹,茫然自失。有志者当谦以自牧,千万不要学河伯,免得做了井底之蛙,还得意洋洋。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
【释义】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做作。只有做到文采与质朴兼备,两者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才是君子。
【点评】人如果没有质朴之性,即使再有气质,也会令人讨厌;反过来,如果只有质朴之性,而气质全无,也是令人厌恶的。例如:你热了,不管什么场合就把内衣脱下;你走路走累了,就把脚放在办公桌上;你饿了,吃饭时口中吧唧作响,喝汤时满嘴流油……诸如此类,你毫无遮掩,倒确实是质朴,可也会让周围的人感到不愉快或者不舒服。
有些人为了得到“荣誉”,处处表现自己。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一两句问候表示自己对他的关心,却没有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在别人讲冷笑话时,为了表示自己能听懂,假意大笑。所有的表现都是有目的的,让人感觉很做作。
这些年,大家痛感社会风气的淡薄、浮靡,于是转而寻求质朴方正的风气。文采斐然,风度翩翩,这就是礼要求我们去努力塑造的形象。
1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出自】《论语·述而》
【释义】孔子在有丧事的人身旁进食,从没有吃饱过。
【点评】孔子在参加丧礼时怎么会吃不饱呢?因为服丧者有悲哀恻隐之心,而并非酒桌饭菜不够吃。这一礼仪对我们今天在参加葬礼时仍有借鉴作用。本来失去亲人就是一件极度悲伤的事情,如果我们去参加丧礼而不顾及周围的环境气氛,不顾及别人的感情,只顾自己的口腹之欲,是非常失礼的行为,也是对死者的不尊重。
办丧事,在于感谢亲朋好友对故人及家庭的关心,以及对丧事料理的操劳。但是现在某些“孝子贤孙”却一味追求所谓的风光体面,大操大办,只为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昭示他人“我是一个孝子”。丧葬本是一件令人悲哀的事,但如果大操大办,只为“酒足饭饱”,举办丧事还有何意义?
13.毕恭毕敬: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
【出自】《诗经·小雅·小弁》和郭沫若《洪波曲》第十章。
【释义】形容态度十分恭敬,后来也形容十分端庄和有礼貌。
【点评】周幽王,姬姓,名宫,周宣王之子,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国君。他在位时,沉湎酒色,不理国事,昏庸暴虐,政治腐败。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美女,名叫褒姒,周幽王对她十分宠爱。褒姒一向不爱笑,周幽王用尽各种办法,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未能博红颜一笑。于是,周幽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赐一千两金子。有个叫虢石父的献计,在骊山上把烽火点起来,召集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大臣郑伯友劝阻周幽王,烽火台是战时救急用的,这种玩笑开不得。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将来真有急事时,诸侯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听,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领兵赶来相救。不料,周幽王的侍者却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诸位辛苦了!”诸侯才知被周幽王戏弄了,愤愤不平地离开了京城。褒姒看诸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不由大笑。
公元前779年,褒国进献了一个美女,名叫褒姒,周幽王对她十分宠爱。褒姒一向不爱笑,周幽王用尽各种办法,音乐歌舞、美味佳肴都未能博红颜一笑。于是,周幽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赐一千两金子。有个叫虢石父的献计,在骊山上把烽火点起来,召集来各路诸侯兵马,使他们上当。大臣郑伯友劝阻周幽王,烽火台是战时救急用的,这种玩笑开不得。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将来真有急事时,诸侯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听,他带褒姒到行宫游玩,晚上传令点燃烽烟,各地诸侯以为有盗寇侵扰京城,纷纷领兵赶来相救。不料,周幽王的侍者却对他们说:“没有什么盗寇,诸位辛苦了!”诸侯才知被周幽王戏弄了,愤愤不平地离开了京城。褒姒看诸侯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不由大笑。
无论在生活或工作中,想要立足于社会之中,没有基本的礼仪是不行的。更何况在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化分工越加细密,基本的礼仪已经成了自身素质的一个体现。德国有一句谚语叫“脱帽在手,世界任你走”。有礼节不一定总能为你带来好运,但没有礼节却往往使你与幸运擦肩而过。或许不经意的一个行为,随手捡起路旁的香蕉皮、与人通话中保持微笑、时刻保持自己干净整洁,便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饰细微的缺点;又或许不经意的一个举动,随地吐痰、出言不逊、耀武扬威,都会让别人对你产生反感,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就此大打折扣。所以,要想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走得更远、更好,就要时刻注意保持礼节,以一种“毕恭毕敬”的心态去面对周围的一切。
14.借花献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出自】元·萧德祥《*狗劝夫》和《过去现在因果经》
【释义】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
【点评】很久以前,有一个修行人,大家叫他“善慧菩萨”。他为了拯救众生,给自己制定了六种行为准则:用布施度贫穷,用持戒防止恶行,用忍辱化解嗔恨心,以精进对治懈怠,以禅定对治意念散乱、心不集中,以智慧破除愚痴。有一天,善慧菩萨在前往莲花城的途中,见到很多修行人聚在一起,交头接耳。于是,他上前恭恭敬敬地和大家打招呼,才知道原来是莲花城正准备迎接燃灯佛。百姓们击鼓唱歌,跳舞狂欢。国王下令平整所有道路,买断所有鲜花,所有人都要在国王之后才能向燃灯佛献花跪拜。
善慧菩萨听说了这个消息,欣喜万分,告别了众人,快速地奔向城里。到了城中,他跑遍各个花店,却一束花也买不到。正当他为此而发愁的时候,一位端庄秀美的宫娥出现在他的面前,手中捧着插有七枝莲花的瓶子,花瓶上还蒙着一块黄丝绸。于是,他连忙上前施礼道:“施主可否将你的莲花借我几支。我向你借花会给你钱的,我将身上的500个银币全都给你,只要借我五支莲花就好,可以吗?”宫娥说:“看你文质彬彬,却穿着破旧的鹿皮衣;苦着自己,却舍得花那么多钱来借莲花,到底是为什么啊?”善慧菩萨说:“能够亲眼见到佛祖,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宫娥被他的诚心所感动,于是答应给他五支,另外两支则请善慧代她献给燃灯佛,并要善慧答应在他未得道之前,要生生世世娶她为妻。
善意菩萨终于见到了燃灯佛,将花献给燃灯佛。他的恭敬和虔诚为大家所赞叹,燃灯佛给他授记,告诉他在无量劫后必可成佛,号为释迦牟尼,而借花给他的宫娥就是释迦牟尼成佛前的妻子耶输陀罗的前身。
所有的人都渴望拥有成功,但对于没有生在富贵之家、权力之邦的人来说,成功一定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首先要从生活的低谷之中走入世人生活的平凡之路,然后才能一步步地开始向成功之峰攀登。每个人都渴望掌握“芝麻开门”的咒语,但它毕竟太过遥远了,伸手可以触及的便只有“借花献佛”,借助外部的力量来达到目的。借花献佛,会让人节省很多时间、精力,并事半功倍。在人生奋斗的风风雨雨之中,要懂得充分利用这个“借”。刘备借到荆州,帮助他成就了大业;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使他们师徒顺利通过火焰山……牛顿说:“如果我所见到的比笛卡尔要多点儿,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借助前辈和伟人的智慧和力量来发展自己,这就是成功之道。
如果你不是巨人,那就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虽然还是成不了巨人,却可以看得更远、看得更多。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之人,一个胸怀大志之人,一个不屈不挠之人,你终会找到一些出色的人,请他们助你一臂之力。
15.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出自】《论语·乡党》
【释义】乡亲们的饮酒仪式结束时,(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后自己才出去。
【点评】这种“尊老”的精神当然还体现在其他的场合。尊老、敬老不仅是一种孝道,更是一种礼仪。这种礼仪在今天仍值得我们继续保持和发扬,不管是聚餐、座谈,还是观看大型晚会……在散场前都应该让老年人先离场。“老”的含义在古代比较单纯,仅指年龄而已。在今天,则除了年龄之外,还包括阅历、资历等许多东西。比如说,尽管两个人年龄差不多,但是你比我进这个企业早,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前辈,你对这个企业的贡献就比我大,我就应该尊重你,这是在平等的彼此尊重的前提下更高一层次的尊重。
西方文化是让女士先行,东方文化是让老人先行。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种优良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