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俊宇
“迷惑行为大赏”又成了成为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一股亚文化现象。
微博上,以“迷惑行為大賞”为代表的搞笑类博主每天梳理一大批“黑人问号脸”的“沙雕事件”,满足网友的搞笑或猎奇心理。
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
“迷惑行为”这样一个日语中充满着含蓄、内敛意味的词汇到了中国互联网世界逐渐变异,反而成为了某种情绪宣泄式的狂欢。
一
日式含蓄的缩影
“迷惑行为”这个词充满了日本式的含蓄,以及不麻烦他人的情绪。
“迷惑行为”原本的意思指的是,那些会给人带来麻烦、困扰的行为(比如地铁上横躺着睡觉/图书馆里大声喧哗)。
日本是个害怕麻烦人的社会,也是一个含蓄的社会,用词往往内敛、委婉。甚至常给人含糊其辞的意味。
著名的“今晚月色真美”就是最佳案例。这个典故来自于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在学校当英文老师的时给学生出的一篇短文翻译。
当时要把文中男女主角在月下散步时男主角情不自禁说出的"I love you"翻译成日文。学生直译成“我爱你”。但夏目漱石说,日本人不会这样说的,应当更婉转含蓄。学生反问后,夏目漱石回答,“月が绮丽ですね(今晚月色真美)”就够了。
当女主答应男主的告白时,也只需要用“风也温柔”回答即可。
回到“迷惑”这个词,日语中的“迷惑”其实包含的意思是:麻烦、困扰。
在形容他人给自己带来麻烦和困扰时,往往不会直接用这些词,而是采用“迷惑”。
比如说在中国“严禁XX”的指示牌,到了日本往往表述手法相当委婉,变成了“神奈川県迷惑行為防止条例”。
“迷惑行為防止”,基本等同于一个非常正式的书面用语。
不过,在日本互联网世界,同样也有着自己的“迷惑行为大赏”。这种“迷惑行为大赏”和中文互联网世界那种“热幽默”的意味有着巨大差异。
我们可以看看日本著名的资讯网站livedoor上的“迷惑行為”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