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在厚重的传统文化里,我们经常都能够听到一些很有名气的词语,比如“五服”、“五伦”、“五常”等等;正好这三个词语都带了一个“五”字,那么,你知道这三个“五”,有何不同吗?
五服
关于“五服”,向来至少都有四种说法。其一,以王城(皇宫)为中心,每向外延伸五百里,就划分为一个区域,这五个区域由里向外,依次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和荒服,合称五服;所谓“服”,就是“服侍天子”之意。
其二,我们知道,在古代社会,是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的,“五服”就是古代贵族阶级中的五种不同的服饰,当然,也就是五种不同的身份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其三,“五服”是指五种不同的“丧服”,它是以关系的远近亲疏作为依据的,比如,其中最重的称为“斩衰”,最轻的称为“缌麻”。
其四,“五服”指的是五代人,我们都知道“祖宗十八代”的说法,其实,在这“十八代”之中,任意截取其中的“五代”(不能有间隔),就称为为“五服”。
五伦
“五伦”是指古代中国五种最基本的人伦关系,即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而这五种人伦关系,又分别讲究的是“忠”、“孝”、“悌”、“忍”、“善”,这五个字,可谓是五种关系的“关系准则”了。
《孟子·滕文公上》一文中说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便是孟老夫子对“五伦”的基本看法。后来,《礼记·礼运》中,又对孟子的“五伦之论”做了进一步的阐明:“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也就是“十义”;总之,“五伦”是儒家所倡导的人伦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中伦理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五常
一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也是社会中的一员,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而人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所以,一个生活在社会之中,应该具有最起码的品格与德行;而这最起码的品格与德行,在“儒家”看来,就应当是“仁”、“义”、“礼”、“智”、“信”,这也正是我们所说的“五常”。
关于“仁义礼智信”这儒家“五常”,其实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还经历了三个阶段,或者说,它经历了三位“圣贤大儒”。第一位,当然是孔子,孔子最先提出的,是“仁”、“义”和“礼”;后来,到了孟子的时候,孟子又加进去了一个“智”;再后来,又到了西汉的董仲舒手里,董仲舒也加进了一个字,那就是“信”,至此,“五常”才最终形成,后世也再未更改。
总结:
以上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服”、“五伦”、和“五常”了,简单说来,我们可以这么来看:“五服”说的是“衣服”,“五伦”指的是“关系”,而“五常”说的则是“道德”。好了,亲爱的小伙伴们,对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一起来留言讨论吧!
欢迎关注文化新篇,谢谢你这么漂亮还来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