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便捷的地理位置和相对管辖松弛的边境,难民大多选择从土耳其海岸偷渡到希腊的科斯岛,继而登陆前往更加富裕的西欧国家。科斯是难民们前往欧洲大陆寻找更好生活的“跳板”,在这个“中途岛”上,有远离家乡的感伤,有漂泊的惊险,有迷茫无助却又怀有希望的异乡人......
距离30分钟车程的郊区,有一处难民营,摄制组开车到附近,准备拍摄难民营的实况,不料被警察阻拦,并被告知禁止拍摄。
此时,有一位伊拉克小伙正巧路过,轶君果断上前“搭讪”。他是伊拉克博尔顿人,20岁,1个月前,全家共8人坐船从土耳其来到科斯。(以下统称他为“难民青年”)
难民青年被邀请至摄制组的大巴
周轶君:在伊拉克时,你是学生吗?
难民青年:是的,大学生。
周轶君:什么专业?
难民青年:会计。我害怕,害怕死亡。
周轶君:害怕死亡,但在大学学习,也很重要呀。
难民青年:我们的生命比学习更重要。
难民青年说,在伊拉克,他们家属于“贫困”家庭。为了逃难,他辍学打工,家庭成员努力工作攒了一年的钱,才有了逃出家乡的经费:每人两百美金。
窦文涛:难民营里的生活怎么样?
难民青年:还行,有水,食物......
周轶君:一个月多少钱?
难民青年:一天五毛欧(每人)。
周轶君:这里的政府会给你们钱吗?
难民青年:没有,联合国发。我们家八个人,一天三块五欧。
由于无法深入难民营拍摄,文涛请他形容一下难民营的居住环境。难民青年说,他们一家八口住在一间房间里,2张床,房间内没有厨房,每天吃饭有车运来快餐。说着,他用手指比划了家的面积,大约只有大巴车的2分之1大小。
窦文涛:现在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难民青年:不可能有什么计划的。
周轶君:没有任何打算?
难民青年:没工作,没打算,没未来。只能离开希腊,去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呆在希腊永远不可能有什么未来的。
周轶君:为什么?
难民青年:不可能获得工作,学习,没国籍,什么都没有。
难民青年说,在难民营,一家人每天无所事事,讨论最多的就是“如何离开”。
窦文涛:爸爸妈妈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难民青年:他们很忧伤,他们想离开这儿。
周轶君:他们想去哪里?
难民青年:去其他国家。
周轶君:伊拉克不回去了吧?
难民青年:不回去了。
窦文涛:有办法去到别的国家吗,现在?
难民青年:没办法。
周轶君:那只能等待?
难民青年:只能等,有海,有荒漠,没办法离开。如果被抓到的话还会被遣送回伊拉克,我们很害怕。
采访完难民青年,剧组派车将他送回难民营附近的地方。他说,如果不送他,都不知道该如何回去......"我觉得他身上带着一种从特别远处来的气息,仿佛他和周围空间都是疏离的。”杨老师感叹。
文涛说,难民青年说的每一个词,就是坚硬的现实,像一个个小锤子打在他的胸上。“这小伙子太帅了,你知道吗?他的眼睛瞪着我时,那感觉陌生,但又纯净。”
送难民青年返回难民营
与难民青年告别后,科斯岛的空气似乎也比来时惆怅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