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驾崩,传位于太子李显(唐中宗),唐高宗担心李显不能驾驭朝臣,于是留下遗诏,让皇后武则天辅佐太子。《资治通鉴》记载:
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这份遗诏,让武则天干政变得“合法化”,给武则天称帝、篡夺李唐政权提供了条件,因此,很多史学家认为,唐高宗当年留下的遗诏,是他一生最大的失误。
340年后,宋朝发生了一件极其类似的情况,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驾崩,临终前,赵恒召参知政事王曾到榻前,由王曾草拟遗诏,除了让太子赵祯(宋仁宗)继位外,还安排皇后刘娥辅政。
仁宗即皇帝位,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出自《续资治通鉴长编》)
不得不说,宋真宗的这份遗诏和当年唐高宗的遗诏非常相似,因此,关于这份遗诏要不要改,朝臣们吵了起来,争吵的双方分别为王曾(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和丁谓(宰相)。
丁谓身为宰相,实际上是奸佞之臣,他认为应该把遗诏中的“权”字去掉。“权”字在此处有全权处理的意思,如果把“权”字去掉,太后只是辅佐,而大权还在中枢宰相之手,但如果不去掉这个字,太后则可以绕过中枢,直接掌控军政大权。丁谓虽然说得义正言辞,但说到底,他是在为自己争取权力。
王曾身为遗诏的执笔者,坚决维护先帝的遗愿,《续资治通鉴长编》云:
丁谓欲去“权”字,王曾曰:“政出房闼,斯已国家否运,称权尚足示后,且言犹在耳,何可改也?”谓乃止。
丁谓此举,给太后刘娥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接下来,太后和丁谓的矛盾爆发,最终,太后刘娥抓住丁谓的诸多把柄,把丁谓贬到海南。
丁谓已走,宰相之位暂由王曾担任,参知政事的位置就空出来一个,在王曾的推荐下,吕夷简担任此职。
以语太后,太后识之,于是并夷简皆首蒙擢任。(《续资治通鉴长编》)
吕夷简是前宰相吕蒙正的侄子,他上任之后,兢兢业业,很快得到了刘娥的认可,吕夷简被提拔为宰相。吕夷简是刘娥一手提拔的,而且他在小事上处处对刘娥阿谀奉承,在大事上则从来不拍马屁,整体来说,吕夷简算是一位能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