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娥碑》碑文
这个和纪念伍子胥一样,主要在吴越之地盛行。
4、纪念陈临
陈临是东汉苍梧太守,治理苍梧期间“推诚而理导民以孝悌”,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和陈氏后人以五月初五为陈临祭日,,其日令幼童洁服起舞,举行拜祭仪式。
5、纪念屈原
和以上几位相比,端午节与屈原有关的习俗出现的最晚,秦汉之时没有任何资料显示端午与屈原有关,是以现代学者怀疑端午节和屈原无关。
但是有关端午纪念屈原虽然出现的晚,但是影响却是最大的,很多人提到端午,脑中第一个想到的人便是屈原了。
屈原
到了南北朝时期,端午与屈原有关的说法才出现。
南朝梁人宗懔在 《荆楚岁时记》 中记载道:
五月五日竞渡俗谓屈原投泊罗日,伤其死,故命舟揖以拯之。
梁人吴均《续齐谐记》也记载道:
五月初五怀石沉泊罗江,楚人哀极,遂以米棕等食物投水之。
这里明确提到划龙舟和包粽子都与屈原有关。
除此外,在吴越之地还有划龙舟起源于越王勾践操练水军。
很显然,关于端午习俗具有地域性,从与此相关的人物便可以看出来。
除了人物起源说的五种外,重要的还有三种。
沐浴日说古代中国人在五月五日采摘兰草,以兰草煮汤水沐浴 、除毒。
这个习俗起源极早,《礼记》记载:“五月五日,乃沐浴日……蓄兰为沐浴”。战国时屈原便有“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的诗句。
所以五月初五又称“浴兰节”,在一天以兰花等香草煮汤沐浴,这也是端午的一个重要习俗。
恶日辟邪说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这一天月这一天发生的几乎所有事都是不吉利的,所以在这一日要除瘟驱邪求吉祥,如喝雄黄酒、挂曹蒲等都是为了辟邪。
在五月甚至有“不举五月子”的说法,就是五月初五出生的孩子是不能养大成人的,因为会对父母不利。
《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
田婴有子四十馀人,其贱妾有子名文,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勿举也。”其母窃举生之。及长,其母因兄弟而见其子文于田婴。田婴怒其母曰:“吾令若去此子,而敢生之,何也?”文顿首,因曰:“君所以不举五月子者,何故?”婴曰:“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这里是说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初五,他的父亲田婴让他母亲不要将他养大成人,只是母亲偷偷将他养大。
挂艾草菖蒲
最迟到战国五月初五是恶日的习俗就开始流传,到汉代仍盛行不衰,在王充的《论衡》 、 应劭《风俗通》都有记载。
这一天喝雄黄酒、挂菖蒲艾叶等习俗仍是当今端午的重要习俗。
祭龙说这是闻一多先生考证提出的新说。
闻一多
在《端午考》一文中,闻一多先生根据《战国策·越策》 中“吴越百姓断发纹身,以示龙子”的记载,搜集考证了大量资料,认为端午节是吴越民族祭祀龙的节日。
闻一多先生学识渊博,他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搜寻了101条史料来论证自己的看法,就史料的全面性来说,闻一多先生的看法最具有说服力。
除了上面的这些起源外,还有唐玄宗生日说,夏至日说等起源。
端午节的习俗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很多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和起源说法,如云南傣族纪念傣族英雄岩宏窝,湖北沔阳地区纪念“吉祥雀子”四侠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