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深度解读,兰亭集序赏析及感悟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6 17:53:19

相信很多朋友在学生时代都曾经在语文老师威逼利诱下背诵过《兰亭序》,当时懵懵懂懂不知其深意,从文章的角度来看,《兰亭序》是一篇脍炙人口,文辞优美的散文,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

先看《兰亭序》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者。悲夫!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深度解读,兰亭集序赏析及感悟(5)

正善优品——竹简版兰亭序

《兰亭序》解读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永和九年,即公元352年。永和,东晋穆帝司马聃的年号。癸丑,永和九年的干支纪年。暮春之初,暮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暮春之初,阴历三月初。会(gui)稽,当时的郡名,郡治在山阴县,即今浙江绍兴市。修禊(xi),古代习俗,于三月上旬的的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群贤毕至,群贤,指谢安、孙绰等社会名流。贤,形容词作名词。毕至,全到。少长咸集,少长,指年龄不同的社会名流。如王羲之的儿王凝之、王献之等是少;王羲之、谢安等是长。少长,形容词作名词。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崇山峻岭,高峻的山岭。修竹,高高的竹子。激湍,流势很急的水。映带,映衬、围绕。流觞曲水,觞,酒杯。流觞,用漆制的酒杯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漂流,杯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流,使动用法。列坐其次,列坐在曲水旁。列坐,排列而坐。次,旁边,水边。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一觞一咏,边饮酒,边作诗。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以上是第一自然段,记叙“修禊”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环境。时间:暮春三月,最美丽的时候。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风景秀丽的地方。参加人员:“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毕”、“咸”二字尽显名士贤才荟萃,济济一堂之盛况。兰亭周围的景色:山崇、岭峻、林茂、竹修、流清、湍激;山溪如带,环绕兰亭,景皆情,更显出名士贤才相聚,其乐融融!“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边饮酒,边赋诗,尽情地充分地叙述言说深藏内心而不宜言表的情感。“畅叙”与“幽情”的寓意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对比,展现了名士贤才此次聚会的尽情、尽兴、尽致!也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叙事、写景、抒情的才华。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是日也,这一天。惠风,和风。品类之盛,万物的繁多。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所以,用来。骋,奔驰,敞开。极,穷尽。信,实在。

第二自然段,描写与会人心情。“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在晴朗的天空下,举行“修禊”活动,可以看出作者与同到会人的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在“仰”、“俯”之中,王羲之“游目骋怀”超然于现世万物之上而引发思考,透露着玄理。“信可乐也”,一个“信”字把文章的欢乐之情推向了高潮。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夫,发语助词。相与,相处,相交往。俯仰,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取诸,从……中取得。晤言,对面谈话,坦诚交谈。《晋书·王羲之传》、《全晋文》均作“悟言”(“悟”通“晤”),指心领神会的妙悟之言,亦通。一说,面对面交谈。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因,依、随着。寄,寄托。所托,所爱好的事物。放浪,放纵、无拘束。形骸,身体、形体。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趣舍万殊,各有各的好。趣,趣向,取向。舍,舍弃。万殊,千差万别。静躁,安静与躁动。快然自足,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老之将至,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语出《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忧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 所之既倦,(对于)所喜爱或所得的事物已经厌倦。之,动词,往、到达。情随事迁,感情随着事物变化而变化。感慨系之矣,感慨随着产生。系,附着。向,过去、以前。陈迹,旧迹。以之兴怀,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以,因。之,代词,指“向之所欣……以为陈迹” 。兴,发生、引起。修短随化,寿命长短听凭造化。化,自然。期,至、及。死生亦大矣,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判断句,语出《庄子·德充符》。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到来。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怎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大事” 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死生是人生变化的大事情,在这里“死生”实际上是一个偏义复指词,词义重点在“死”字上。“岂不痛哉”既表达了王羲之对人生短暂、死生不由人意的无奈和哀痛,又与前文“信可乐也”遥相呼应,鲜明对照,使文章感情陡起波澜,令人感慨。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契,符契,古代的一种信物。在符契上刻上字,剖而为二,各执一半,作为凭证。临文嗟悼,读古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临,面对。喻,明白。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chang)为妄作,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是妄造的。固,本来,当然。一,把……看作一样;齐,把……看作相等,都作动词。虚诞,虚妄荒诞的话。彭,彭祖,传说古代长寿的人物。殇,未成年死去的人。妄作,妄造、胡说。一死生、齐彭殇,都是庄子的看法。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犹,如同,等于。列叙时人,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其所述,录下他们作的诗。虽世殊事异,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虽,纵使。其致一也,人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之览者,后世的读者。斯文,这次集会的诗文。

第四自然段,表达了王羲之情感是复杂的:每当看到前人产生感慨的缘由与自己感叹情怀的缘由契合时,他不能不面对前人的文章嗟叹哀伤,可是心里又弄不清处为什么会这样;在这里,前文既已表明“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那么究竟还有什么原因使王羲之“临文嗟悼” ,且又“不能喻之以怀” 呢?王羲之给后世读者留下了疑问!接着,他批判了前人观点,认为 “一死生”,是不真实的,“齐彭殇”是妄造的,这不仅超越了老庄,也超越了与他同时代崇尚清谈的一般士大夫文人;而且使我们体味到:王羲之内心深处渴着在有生之年能多务实事而不应空谈玄理的志向。随之又发出“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的感叹,可见王羲之对人生是特别热的,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的所谓名士不要让生命轻易地从自已身边悄悄逝去。接着,作者交代了写《兰亭序》的目的,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作的诗,让“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认为后世读者,也将会对这篇文章有所感慨,总结全文。使《兰亭序》成为今人与古人,后人与今人思想感情沟通的桥梁。

兰亭集序深度解读,兰亭集序赏析及感悟(6)

传 馮承素摹本(神龍本) 故宮博物院

此帖的传奇性与珍奇性合而为一,并可分为三大部曲:一是“赚《兰亭》”;二是玉匣殉葬昭陵;三是五代之乱破墓与后世千翻万刻的临摹本与石刻本,堪称“化身千亿”,以致辗转翻版,精神面目竟各不同了,成为一大奇观!这种传奇经过与珍贵价值,就是《兰亭》的极大魅力的源流根叶。

《兰亭》原迹虽失,但精神不朽,人们一直在追寻它的“近似”之影,可谓中华艺苑最大的典故与典范。但这与唐太宗紧密相关。

原来,大英雄、大艺术家唐太宗李世民——世世为民,却做了皇帝,开创汉代以后最伟大的中华盛世者,是个“王右军迷”(右军为书坛尊称书圣王羲之的承用语),他搜遍了六朝幸遗的右军书迹,还不满足,只缺《兰亭》一序。

这件原稿真迹在哪里?当时为右军之七代孙、隋代书法大家僧人智永手中秘藏。太宗百计求索,智永以性命相拒,绝对无“商量”之余地。堂堂大唐天子,也束手无策,此事害得他魂萦梦绕,夜不安席。后来,竟想出了一条妙计——要去骗取。

这个传奇性故事异常风雅有奇趣,古人还写过《赚兰亭》的剧本,但本文并不是为了“故事 ”,不能复述,而是为了说明此帖真本的来历:本来由王氏世传家藏之宝,皇家以奇计“赚 ”得来的;及太宗将薨,遗嘱以玉匣贮好随葬入陵,永秘于世。

幸而,在宫廷时已由书家供奉如冯承素等各摹副本,赖以略能窥见其“幻影”——今日尚存的摹本,即属此类。

唐代还没照相、影印技术,更无“复印机”,却想出巧招儿:双钩廓填。就是用“硬黄”纸 (一种蜡纸,有些透明度),铺于真迹上,以笔勾出字的笔画轮廓,然后填墨成字形。书史传闻,五代梁末帝贞明二年至龙德三年(916-923)的七年间,昭陵已破,宝物散在人间,玉匣亦落风尘,遂失踪迹。于是摹本、翻摹本、石刻(摹字)本、名家临仿本,纷然竞出,各称独得真形秘相,收藏者竟有百种以至数百种各样不同本者。

兰亭集序深度解读,兰亭集序赏析及感悟(7)

傳 虞世南摹本 故宮博物院

兰亭集序深度解读,兰亭集序赏析及感悟(8)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