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萍与海藻的性格,是两个极端。一个胆子大,敢拼敢闯敢奋斗,一个胆子小,安于现状还摆烂。
然而,海萍的胆大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一遇到钱的事儿,她就痛哭流涕找妹妹;海藻的胆小也不是绝对的,比如一遇到姐姐出事,让她牺牲色相无所谓。
性格迥异的两个人,在人生地不熟的江州相依为命,海萍喜欢把自己熬得浓浓的鸡汤,一碗又一碗地送进海藻的嘴里,让她无论如何,也要靠自己的努力留在大城市里。
这在海萍看来,是她的人生经验,是她的远大理想,是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的第一步。海萍觉得,人多的地方,机会就多,机会多了,才有可能爆发奇迹。
与其说是鞭策妹妹,倒不如说是鼓励自己。海萍对于大城市的向往,剧中曾无数次提到过。编剧赋予海萍话唠属性,而海萍则将这个属性发挥到了极致。
但是,留在大城市,是海萍的想法,并不是海藻的。在江州上了四年大学的海藻,毕业的时候,忽然萌生出一股退意,她想回老家,接受父母的安排,回到小城市找个安稳的工作,悠悠闲闲地度过一生。
海藻说家里给她找了个银行的工作,工作不忙,待遇也挺好,问海萍说,我回不回去呀?
海萍立刻替妹妹拿主意:“当然不回去了。辛苦了四年,你就为回去呀?找不着工作你慢慢找,在我这儿,还怕你饿着呀。”
本来呢,海藻一直对姐姐海萍是莫名崇拜,深信不疑。但是这一刻,她任由心中的想法喷薄而出,第一次对姐姐的话产生了质疑:“姐,你一直跟我说,做人要做城里的人,那你都来城里这么多年了,那你还是上无一片瓦,工作换了好几个,也没有什么飞黄腾达的迹象啊。你以前还问我,老家有没有伊势丹,明珠塔,博物馆,是,老家是没有,可是这些,你也没有天天看到啊,你不过也是住在这样一个房子里面,连个孩子都不敢生。如果是回了老家,那房子又大,爸妈每天还能做好饭等你回家吃饭,这么安逸的生活,你到现在还不后悔啊?”
上了四年大学的海藻,终于不再被海萍牵着鼻子走,学会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了。她的每一句话都直中海萍的要害,她尖锐地指出问题,打破了四年前姐姐为她描绘的虚无的繁华景象。
海藻无比清晰地认识到,比起大城市的繁华,她更向往父母朋友在身边,工作稳定有闲暇的慢生活。比起狭小逼仄的出租房和紧凑的生活节奏,她更向往在宽敞的小城市里大大方方地恋爱生子,不用将自己搞得那么累。
悲催的是,面对妹妹的质疑,海萍从来没有停下来认真想一想,这是不是才是海藻内心真实的想法呢?而是继续强势地输出她的毒鸡汤。
海萍说:“我一点儿都不后悔。因为我不想做井底之蛙。你想想看,见过这么多大世面以后,你怎么回得去呢?你以为我真的贪图伊势丹,贪图这个明珠那个明珠啊?我其实是喜欢这儿的一种环境,逼得你学习,逼得你进步,慢慢地我觉得,你就会有一种气质,我觉得这种气质应该叫,对,应该叫奋斗。当然了,你说的没错,如果回去以后,我是会很安逸,可是,你不觉得那样,就被束缚在那儿了吗?哪哪儿也不敢去,哪哪儿也不想去,一旦发生什么变化就手足无措……”
海萍喜欢这种裹在人群之中被逼迫成长的感觉,她觉得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不想要按部就班、枯燥乏味的生活。海萍贪恋大城市的繁华,那些高大璀璨的建筑物,川流不息的人群,无一不在默默地陈述着一个事实——留下,才有机会实现阶层的跨越。
在大城市这个染缸里,海萍被深深地烙上了虚荣的印迹。她怕的,根本不是老家不自由的束缚,而是在大城市里养成的野心,膨胀的*,早已经无法让她回归平凡。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萍知道,老家的安逸盛不下她的野心,老家的饭菜不再适合自己的口味,明明平凡再不过,偏要做着不切实际的美梦。
在海萍的一番说教下,耳根子一向软的海藻彻底死了回老家的心,她跟着貌似强大的姐姐,终于在大城市里开启了风雨飘摇的人生。
单纯的海藻过上了并不单纯却安逸的生活,她将自己的一生都系于宋思明这个男人的身上。讽刺的是,海萍曾很励志地告诫妹妹,婚姻是坟墓,不要将所有的希望都放在男人身上。而转眼间,海萍就接受了宋思明的房子,接受了他介绍的工作。
海藻只记住了坟墓两个字,忘却了姐姐有用的叮嘱。
如果,如果从一开始海萍就能多替妹妹想一想,那么最终的结局会不会变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