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的社会准则导致孩子不随父姓会遇到许多特殊情况,这并不单单包括成人世界里面的议论,还会包括孩子之间,同学间会追问他为什么,是不是父亲在家里没地位,又或者是父母离婚了。
这些方方面面的事情,或许会引发心理学上的“鸟笼效应”。这里有个著名的故事。
1907年的时候,心理学家詹姆斯和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进行了一场打赌,詹姆斯说自己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根本不喜欢小鸟的卡尔森养一只小鸟,卡尔森欣然接受。
几天后卡尔森过生日,詹姆斯给他送了一只精致漂亮的鸟笼,卡尔森自然知道詹姆斯打什么算盘,但也不以为意,他说
“即使你给我鸟笼,我还是不会养鸟,我只当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艺品。 你和我打赌,你会输的。”
但是没过多久,卡尔森就认输了,他买了一只鸟放进鸟笼里,过起了遛鸟的生活。因为自从有了那个鸟笼,只要家里来客人,看到鸟笼都会问他:“你养的鸟去哪里了?是飞走了吗?”
卡尔森只要一次次向客人解释鸟笼是朋友送的。
然而每次卡尔森解释完后,客人都会投来不信任的目光,无奈之下,卡尔森只好买了一只鸟。
所以,你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当孩子被同学一次次质疑自己姓氏问题的时候,他是不是会因此在心理上设下了一个父母关系不好的“鸟笼”?
又或者孩子的父亲在面对外界的质疑时,对孩子的身世产生疑惑而后悔当初的选择?
既然有一些社会准则不公平,有没有可能改变呢?当然可以改变。但是社会准则的改变往往用一定的牺牲和成本换的,而且有一定的滞后性。换句话说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现在在争取冠姓权的女性,或者坚持不给彩礼的男性,往往都是要担负成本的一批人,真正获益的不是他们自己,而是后代的女人或者男人们。
回到最初的问题,孩子不一定要随父姓,但是不随父姓很可能会担负(不需要逻辑的)社会准则带来的额外成本。
那么淅爸是否支持孩子随母姓呢?
在不影响家庭和谐的情况下,个人是非常支持孩子随母姓的,个人认为这是有助于推动男女平等的事情,虽然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都休想搬动,但愚公移山的事情告诉我们,几代人的努力,没有搬不动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