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的出发点可以理解,问题是,这种日常的气质,与历史剧的精彩,是否契合?
传统历史剧的主线应该是高度紧张的,但“日常”恰恰是悠闲的、不紧不慢的,由于编剧不够紧凑,前朝戏显得琐碎繁杂,后宫戏又像是不够激烈的互扯头花,就显得闷。
这当然不是说,好看和日常就只能二选一, 就像正午团队自己的《知否》,也描绘出一幅北宋上河图,但开场就是充满悬念的宅斗戏,小明兰的命运引出悬念,强烈的戏剧冲突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到了宅斗环节,升级打怪、爽感、戏剧性都有,这就很好看。
颇为遗憾的是,这次编导都太沉溺于还原宋朝的生活状态了,各种旁逸斜出,剧情进展就更慢,缺乏跌宕起伏,很容易赶跑观众。
《清平乐》在工业化制作与故事深度上,达到了相当的水准,但它类型的杂糅造成的散漫,也是一次经验教训。
而弱戏剧性,最终成为口碑和收视的阿喀琉斯之踵。
但这只是《清平乐》一部剧的尴尬吗?又不是,这其实是所有当下历史正剧困境的倒影:过于拘泥历史没市场,戏说多一点分分钟被历史粉投诉,再加上审查上的掣肘,历史剧走到今天,创作困境愈发明显。
但能说《清平乐》败了吗?
不好意思,我死都不服。
不是一部宋仁宗vlog,而是一部北宋vlog
没错,《清平乐》没有太多朝堂的风起云涌,更没有后宫的美人心计。
刺激的元素,少了,紧张的节奏,慢了。
观众,也自然觉得沉闷了。
但《清平乐》设置了更高的门槛。也打开了更高的格局。
《清平乐》好在哪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大家越来越看不下去历史剧了吗?真正的关键在于受众分化。
属于历史正剧的辉煌时代已经结束,历史剧唯有和某些流行的类型结合,才更能顺应当下市场的时代,冒着费好大的劲,好不容易拍出了一部精致的历史剧,却有可能遭遇普通观众质疑的风险,何苦呢?
但正午阳光依然拍了《清平乐》。一部少有的历史人文剧。
《清平乐》到底拍的是什么?它要拍的,是一个时代。
怎么拍?由表,及里。
何为表?用精致、大气、符合历史真实的服化道,用妥帖的打光、构图、调色,从细节到器物,去还原出一个北宋的风雅气韵。
不难发现,正午阳光藏在骨子里的轴,不是为精美而精美,而是每个场景,都钉住时代基调。
一笔一画,都带着剧组追求历史实感的偏执。
服装,严格按照宋朝的一些画册一比一还原;面料色彩多以淡蓝、浅黄、青、藕色、淡粉、墨绿与白色这类素雅颜色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