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中国古代历史,会经常发现中原王朝会册封周边的民族、部落、国家的首领为王、都督、都护、宣慰使等。尤其是唐朝和明朝的对外册封特别多,例如唐朝册封了新罗的国王为鸡林州都督、新罗王,册封南诏为云南王、册封渤海为渤海都督府、册封波斯王子为波斯都督和波斯国王。明朝则册封缅甸一带的割据政权为宣慰司、册封蒙古首领为“王”。那么,这些册封是否标志着周边部落、国家都纳入了王朝的版图呢?
唐朝的羁縻府州
这种册封,实际上就是“宗藩体系”“朝贡体系”的一种表现。中国古人自认为自己是天下之中,周边都是蛮夷,因而自认为高人一等,这就是“天朝上国”的心理。在中国人眼中,只有中国的皇帝叫做“皇帝”,其他最多叫做“王”,并且理应该对皇帝“称臣纳贡”。
有时某一部族或某一地区派人到边境政府或中央政府进贡,朝廷或地方官就授予一个羁縻州或都督、刺史的名义。实际上,地方官或中央政府很可能连这个部族和这个政区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更谈不上进行有效的统治了。还有的部族在甲地受了某州刺史的称号,以后却流动到乙地甚至丙地去了。如果因为该部族有某州刺史的称号,就认为他们到过的地方都是王朝的疆域,那岂不成了笑话?有的羁縻政区甚至是语言差异和翻译错误的产物,有的非汉部族第一次来时被译成一个族名,被授予一个羁縻政区;下一次来时却被译成另一个族名,于是被当作一个新“归顺”的部族,再授予一个羁縻政区。前朝档案中的羁磨单位,根本不问这些单位现在是否还存在。……如果我们根据这些乌有子虚的政区来确定这个政权的统一范围,那就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也会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天知道那些政区在什么地方。——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例如,东汉时期,罗马帝国派遣一位使者访问了东汉,东汉就记载为罗马人来朝贡了。在唐朝时期,阿拉伯帝国多次派遣使者来唐朝交流,唐朝的记录都是大食来朝贡了。明朝时期,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都被记录为了“朝贡国”。直到清朝时期,英国使团访问中国,中国记录的依然是英夷来朝贡了。
要是世界上没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葡萄牙文等西方文字,或者发生了什么天灾将这些文字记录的史料全部毁灭了,必定会有一批史学家根据上面这道敕谕和《清实录》《东华录》等大清官方记载,考订出18世纪末年英国向清朝“称臣纳贡”的事实,作为大清帝国的声威已经越过欧亚大陆和英吉利海峡的证据。并且还可以进一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英国当时一定已内外交困,国势衰弱,所以不得不寻求清朝的庇护,才不远万里来归顺输诚。这固然是近于儿戏的假设,但如果历史上与中国的中原王朝发生过关系的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字记载又都保存到了今天,恐怕“二十四史”中的一些《四夷传》《外国传》以及本纪、列传中的某些篇章就得重写了,某些史学家引经据典得出的高论也难免不成为上面这样的笑话。——葛剑雄《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
这种记载,不仅是单方面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目的自然是为了显示天朝上过的神圣。而在朝贡之后,皇帝就会对使者进行大规模的打赏,打赏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了“进贡”货物的价值。朝廷就是通过这种高额的回报来吸引周边的国家来朝贡。甚至,朝廷还会对朝贡的国家进行册封,周边的国家获得册封,也就表明获得了朝贡的特权。
万国来朝图
因此,这些册封实际上就是一种朝贡贸易下的国际关系罢了,谈不上什么管理。
中国与周边国家存在的宗藩关系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宗藩关系表面上看来是一种以小事大的不平等关系,周边国家要向中国“称藩纳贡”;受中国的册封,并由中国赐予印玺。而实际上这种宗藩关系只是维系中国和周边各国友好关系的一种形式,并不具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实质性内容。——《百度百科》
由于这种册封只是但方便的记载,因而很大可能也是中原王朝迷惑世人的“文字游戏”。例如,关于俺答封贡的记载,明朝史*载为俺答对明朝称臣纳贡,明朝回赏,并封俺答为“顺义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