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主要有哪几方面,什么是新基建包括哪些内容

首页 > 经验 > 作者:YD1662024-03-18 01:22:39

新基建主要有哪几方面,什么是新基建包括哪些内容(1)

导读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近年下达的专项债重点流向新基建。财政部提前下达2022年的1.46万亿元专项债额度,且明确今年专项债将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9个大方向。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办法,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重大民生领域,以及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改革领域。当然,在一般基础设施领域,应注重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新基建”,关键在“新”,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重走老路。未来“新 ”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新的领域、新的地区、新的方式、新的主体、新的内涵。

新基建具有强外部性、效用外溢性、公共产品属性、受益范围广、规模经济等特点,其基础地位决定应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应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前面,否则将制约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新基建 长期将推动中国产业升级、提升经济增长潜力,中国是超前大规模基建的受益者。 1930年代美国的“罗斯福新政”、1980年代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以及1998年后的中国国债项目,都是超前大规模基建的典型成功案例。

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新基建前景广阔。

数字经济:新经济、新动能、新未来

5G: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的底层支撑,万物互联

大数据中心:数字经济(数字产业化)的基础设施

“东数西算”: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的重大工程

特高压:建立能源互联网的关键一环

充电桩:助力新能源汽车,迎接新能源革命

城际高铁轨交:推进城市群一体化、都市圈同城化

正文

1 新基建的内涵与意义

1.1 内涵丰富:符合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求,重点是“五新”

近年,新基建正成为国家政策和各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拉动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实业界和资本市场的重大新机遇。

新基建短期有助于稳增长、稳就业,长期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是兼顾短期扩大有效需求和长期扩大有效供给的重要抓手,是应对疫情、经济下行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办法,具有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意义

“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以及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改革领域。当然,在一般基础设施领域,须注重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新基建”,关键在“新”,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而不是重走老路。

未来“新”一轮基建主要应有五“新”:

一是新的领域。调整投资领域,在补齐铁路、公路、轨道交通、机场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新能源、充电桩、智慧城市、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大数据中心、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创新稳增长,发展创新型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是新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最终是为人口和产业服务的,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未来城镇化的人口将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比如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等,未来上述地区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教育、医疗、5G等基础设施将面临短缺,在上述地区进行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化经济社会效益。对人口流入地区,要适当放松地方债务的短期要求,进行长远规划,以推进大规模基建;但对人口流出地区,要区别对待,避免因大规模基建造成明显浪费。

三是新的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制度变革。新基建大多属于新技术新产业,需要不同于旧基建的财政、金融、产业等配套制度支撑。财政政策方面,研发支出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低税率;金融政策方面,在贷款、多层次资本市场、并购、IPO、发债等方面给予支持,规范的PPP;产业政策方面,纳入到国家战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

四是新的主体。进一步放开基建领域的市场准入,扩大投资主体,尤其是有一定收益的项目要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事实上华为、腾讯等企业已经大力投入新基建。政府、市场和企业相互支持配合,区分基础设施和商业应用,前者政府和市场一起,后者更多依靠市场和企业,市场能*尽可能交给市场,更有效率,政府提供财税、金融等基础支持。

五是新的内涵。除了硬的“新基建”,应该还包括软的“新基建”,即制度改革:补齐医疗短板、改革医疗体制、加大汽车金融电信电力基础行业开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改善营商环境、减税降费尤其社保缴费费率和企业所得税、落实竞争中性、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新激励机制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家积极性等。

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提出新基建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信息基础设施,如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二是,融合基础设施,即新技术和传统基建的融合,比如智能交通系统、智慧能源系统等;三是,创新基础设施,即用于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比如大科学装置、科教基础设施等。

当前,资本市场聚焦七大领域:1)5G基建;2)特高压;3)城市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4)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大数据中心;6)人工智能;7)工业互联网。

新基建主要有哪几方面,什么是新基建包括哪些内容(2)

1.2 国家高度重视新基建,各地积极布局

新基建在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被第一次提及,2019年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面对疫情冲击、经济下行压力、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及外部技术“脱钩”风险,202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2月中央深改委会议、3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持续密集部署。

面对疫情冲击,我国出台了“新基建”领衔的扩大消费、投资、内需的一揽子宏观对冲政策,数字经济和新能源表现亮眼、发展全面提速,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智能应用、智慧平台、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产业快速推进,成为拉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以5G为例,2020-2021年,5G直接带动经济总产出分别达8000亿元和1.3万亿元。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充电桩,推广新能源汽车,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十四五”规划提出: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

2021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近年下达的专项债重点流向新基建。2020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75万亿元,主要用于交通、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职业教育和托幼、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领域;以及生态环保、农林水利、能源、冷链物流等领域。2021年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重点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领域。今年,财政部已提前下达2022年的1.46万亿元专项债额度,且明确今年专项债将重点用于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9个大方向。

受益于新基建投资,我国新经济呈现出蓬勃生机: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增长,自2015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一,2021年创历史新高,达到352.1万辆,增长1.6倍。近年来,装备和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疫情期间更是逆势增长,成为拉动生产和投资的主要亮点。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加快发展。“东数西算”等重大工程积极布局。

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基建投资将达到10.6万亿,占全社会基础设施投资10%左右;2021-2023年,数据中心产业投资或达1.4万亿元;2020-2025年,5G网络建设投资累计将达到1.2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各行业应用投资超过3.5万亿元。

新基建主要有哪几方面,什么是新基建包括哪些内容(3)

1.3 新基建意义重大,兼具稳增长、稳就业、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的综合性重大作用

从长期高质量发展来看,新基建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要求,能促进科技创新、绿色环保和消费升级,这是新时代对新基建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基建与老基建最大的不同。从根本上讲,基础设施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为人口和产业发展服务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链要迈向全球中高端,新时代对基础设施产生了新要求。

因此,我们认为,“新基建”是有时代烙印的,如果说20年前中国经济的“新基建”是铁路、公路、桥梁、机场的话,那么未来20年支撑中国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新基建”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数据中心、新能源、充电桩、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科技创新领域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保、户籍等消费升级重大民生领域,以及发展资本市场、减税降费、扩大对外开放、保护知识产权等制度改革领域。当然,在一般基础设施领域,须注重通过数字化改造和升级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新基建将为中国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创造基础性条件。新动能是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包括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等。新旧动能最大的区别在于,从依靠要素和投资驱动转向依靠创新驱动,从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向绿色环保的集约型增长方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国家实力的关键。从科技发展方向看,从日不落帝国到美元霸权,不论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美国,无一不是依靠抓住某次关键的产业革命机遇而成功崛起,最终成为世界的科技与经济中心。

比如,人类在18世纪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进入信息与互联网时代,随着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21世纪将步入智能时代。智能社会由三个战略核心组成:1)芯片/半导体,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心脏,负责信息的计算处理;2)软件/操作系统,即信息智能社会的大脑,负责信息的规划决策、资源的调度;3)通信,即信息智能社会的神经纤维和神经末梢,负责信息的传输与接收。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产业是智能社会的基石,对整体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明显的辐射作用,也是当前及未来各国科技竞赛的制高点。能否抓住智能时代变革的机遇,是中国建设现代化科技强国的关键。

从短期稳增长来看,2021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面临新一轮下行压力,在“房住不炒”和出口存在不确定性背景下,新基建开始挑大梁并成为各方共识。当前中国经济处于增速换挡、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刻,2020-2021年,受疫情影响,全年经济增速分别为2.3%和8.1%(两年复合5.1%)。从三驾马车来看,2021年中国投资、消费、出口两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9%、3.9%和16.0%。其中,消费受居民收入、就业、疫情等多方面影响,难以在短时间快速提振经济;出口主要受全球外需影响,不确定性较大。在投资中,房地产、基建、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4.4%、0.4%、13.5%。基建和房地产曾是中国经济逆周期调节的主要拉动力量,但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投资受金融政策收紧以及人口置业需求长周期峰值出现的叠加影响,房地产投资持续下滑;而传统基建又受到地方隐性债务、地方政府财力的制约,表现乏力。因此,新基建成为各方共识,开始在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中挑大梁。

不仅长期意义重大,新基建短期可拉动大量投资和消费需求,对冲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以来,中国高技术制造业保持高速增长,疫情期间更是逆势增长,成为拉动生产和投资的主要亮点。2020年和2021年,中国高技术产业分别增长10.6%和17.1%,快于整体投资7.7、12.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中国新能源动力电池进入全球第一阵营,装机量实现8年80倍增长;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352.1万辆,增长1.6倍,渗透率突破13%,产生一批“蔚小理”等有竞争力的本土造车新势力;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二,2005-2020年,中国广义数字经济规模上涨14.1倍,占GDP比重高达38.6%。

新基建主要有哪几方面,什么是新基建包括哪些内容(4)

首页 1234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