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那个年代的底层民众估计可能也不关心地理分区这样的事,所以国土的地理划分工作实际上就是由知识文化阶层进行的。既然他们已知道陕西在地理上早已不再位于西北,那么为何仍要将陕西划入西北地区呢?这主要是因为位于内陆的西北地区的发展是相对滞后的,事实上唯一能带动其发展的就是在地理上相对邻近的陕西。汉唐时期的长安(今西安)作为帝国的都城、丝路的起点曾出现过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在宋代以前长安所在的关中地区和洛阳所在的伊洛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双核心。
安史之乱以后中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了江南地区,政治中心则开始向东北方向转移。元、明、清三代定都于北京导致国家向心力朝东部偏移。从这时的政治经济角度来讲西北地区缺乏能撑起门面的中心城市,将西安所在的陕西划归西北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带动西北的作用。在自然地理上位于国土中部的陕西就这样出于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原因被划归西北。解放战争期间以及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通过军事占领的办法全面掌管新占领区的党政军民大权。
为此一度在新占领的原国统区内实行过大区制。当时在全国各省之上又设了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西南等六大行政区,实行党政军一体化管理的制度。中央在设立六大行政区时既充分考虑了历史上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也考虑到了当时仍需要与国民党残部、土匪武装作战的军事需要。1950年1月作为西北地区最高行政机关的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委员会驻地在西安市,下辖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五省区以及直辖市西安(西安于1947年升格为直辖市,1954年6月19日改为省辖市)。
随着全国形势日益趋于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到来使大区制不再符合现实工作的需要,到1954年底原六大行政区被陆续撤销。我们今天的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这样的地理方位划分为七大地理区在相当程度上其实就沿袭了建国初期六大行政区的划分,只不过把原来的中南区拆分为华中和华南两大地理区。陕西也就因此被划入到西北地区,不过陕西只是在全国七大地理分区中属于西北地区,如果按经济、军事、交通等标准划分则存在多种不同的划分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