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是科学研究中创造性思想的载体,它的首要任务在于传递科研信息,同时也具有文化储存和文化积累的意义。而关键词(源于英文keywords)的标引,无论是从信息传递还是从信息储存角度考虑,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倘若把论文诗意化的理解为知识海洋中的一叶扁舟,那么关键词则可称之为扁舟上的“探照灯”。
对关键词的理解
▍从作者角度来看
作为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具有高度概括性,可以将其视之为作者观点的核心词,它从论文的标题、摘要、正文中提取,是揭示论文主题内容具有实质意义的词汇。虽然短小精悍,却是作者表达的闪光点。而“闪光”的意义,不仅是为了耀眼,更多的还要起到一种照亮“引领”的作用,提示(吸引)着编辑、审稿人、读者最大限度地了解论文的大体内容。
▍从期刊角度来看
数字信息时代,人们阅读学术论文的路径已经发生改变,除了纸质版学术期刊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会借助数字平台(如知网、维普、万方等)进行查找、阅读。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不仅依靠文章本身的学术质量,也要依托数字平台进行推广。增加学术论文的被检索概率就意味着增加该学术论文被引用的概率,也就意味着增加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的概率。而科学合理的关键词标引可以有效地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进而提升学术期刊在其评价体系中的排名。
键词的常见问题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家标准局就发布了《文献主题标引规则》(GB3860-83文件),规定了文献主题词选定、标引、组配等规则。但关键词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仍是学术论文中长期存在的问题。
▍不具概括性
以上图为例,“近代”“女子教育”,选取的关键词仅有两个,所释放的信息量较少,未能将该篇论文的学术观点完全呈现,给读者的印象也较为含糊,两个关键词仅从标题中提取且相对普通(流于表面),既不具足够的吸引力,也无法透析论文的大体内容。
除了关键词少,信息量不足,关键词选取出现偏离也会导致概括性不强。如下图所示:
作者选取“数字形式主义”“数学”“本体论”“实在论”这四个词为本篇论文的关键词,乍一看“数学形式主义”“本体论”、“实在论”给人的感觉是很学术、很规范,但这些词却偏离了文章所要讨论的经济思想史内容和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不仅不能帮助读者了解文意,反而是制造了一团迷雾,疏远感顿生。
▍欠缺明确性
以上图为例,严格意义上讲,“问题”“原则”“建议”这种关键词不能称其为关键词,因为太过宽泛,任何一个专业、学科、领域都会用到这些词,而这些词却不能实指某一具体专业、学科、领域,写了等于没写,无法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信息。再者,读者在检索文献时,通常也不会以这些词进行检索。倘若一旦按此检索,面对出现的海量信息,想要找到目标文献,无异于大海捞针。反过来说,关键词没有明确的学术指向,也会导致该论文被检索的概率降低。
类似这样的词还有很多,如:“性质”“特色”“论述”“探讨”“价值”“方法”“分析”“影响”“差异”“原则”“措施”等等。因其缺乏明确性,这些词均不能体现关键词的“关键”作用。
▍选取随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