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每当孩子考试考砸了,拿到卷子时都会这么说,这次考试没认真,太粗心了,其实我都会做,下次一定做对。
真的如孩子说的是粗心吗?
其实不然。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
比赛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
估计你会喊起来: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
甚至你会说,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
所以当家长问关于孩子粗心的问题,可以这样说:没有粗心这回事儿。
01
粗心是个“伪命题”
粗心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粗心,这个似是而非的词其实掩盖了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粗心更像一个结果,而非原因。当我们把孩子的问题简单归因于他的“粗心”,就不会再去发现背后真正的原因,相当于忽视或搁置了孩子的问题和错误。
粗心根本不能为我们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孩子很难从模糊不清的一句“别粗心、认真点”中明白,后面他到底应该怎么去改进。不清楚原因,也找不到对应的解决之道,孩子很可能会永远“粗心”下去。
拨开表面,深入的探究粗心的背后会发现,所谓的粗心之下其实掩盖了孩子这些问题:
01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不熟练
虽然每个人记忆系统的效率不一样,但我们大脑存储信息的方式都是一样的,都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也称短时记忆,用于保存孩子正在积极加工的信息,但它只能维持15-30秒,而且容量有限,大概只能记住5-9个不相关信息。
长期记忆,才是长期储存信息并具有无限容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