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首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自清代以来,便成为了国人妇孺皆知的五言名篇。
这首诗问世于唐代,穿过历史的风霜岁月,经过大浪淘沙,依旧千年不朽,一直为历代诗评人所称颂。那么,这首诗究竟好在何处?宋代学者说,此诗是对壮阔景象的描写。
明代学者说,此诗强在“更上一层楼”的言外之意。清代学者说,此诗好在大气雄浑,“诵之则意气凌霄,虽雷霆莫能阻雄”。近代学者章太炎更推崇此诗,称它为“唐人五绝第一”。
一眼望过去,几乎都是在说这首诗的优点。所以到了如今,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自问世以来,其实还存在着诸多疑问。
譬如,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诗里面的“白日”,到底是什么意思?“黄河入海流”这句诗,又为什么会引起争议呢?下面,我们就来聊一下这几个话题。
《登鹳雀楼》中的问题如今,国人无不知晓《登鹳雀楼》的作者,名叫王之涣。
但是这首诗在唐朝刚刚“走红”的时候,却有一本叫《国秀集》的书指出,它的作者名字叫朱斌。可是后来这一说法,被宋代的司马光、沈括等大家直接否定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登鹳雀楼》这首诗的出名,和“人面桃花相映红”走红的经历有些相似。因为它们的作者原来并不出名,是因为这二首诗才出名的。
“鹳雀楼”在唐朝时期,是一处风景旅游胜地。据沈括介绍,此楼共有三重,它“前瞻中条,下瞰大河”,曾经有许多文人*客前往,并在楼头题诗。
某一日,作者登上此楼,题写了《登鹳雀楼》一诗,结果在文人圈中引起了轰动。按照野史中的说法,这首诗开始在民间迅速流传,最后传到了女皇武则天的耳朵里。
于是武则天找大臣们来问,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大臣们找不到原诗的作者,有一个叫王祥云的节度使,就让自己的儿子王青涣,冒了这位才子的名。
结果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轰动,得知真相的才子——朱斌,赶到京城与王青涣对簿公堂。但是这一切,只是野史小说中的故事,不足为证。后来,这首诗一直“红”到了宋朝。
宋代文人最喜欢考据唐人诗文,司马光、沈括等人跑去鹳雀楼“实地考察”了一番之后,得出结论:此楼第三层上的题诗,署名依稀可以见到一个“王”。
可想而知,说作者不是王之涣可以,但要说作者姓朱,也绝无可能。于是后人又研究出,这首诗的作者叫“王之美”、“王文奂”或者“王文奠”等。但多数人还是认为,作者就叫“王之涣”。
为什么一首五言绝句的作者是谁,会引发上千年的大争论呢?这只能说明,这首诗的确是一首好诗。它写得太好,所以人们才迫切地想要知道,它的作者究竟是谁。
好了,关于作者的争议,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结论,所以在这里就不再多说了。下面说一下,这首诗中的另一个问题。“白日依山尽”的“白日”,到底当作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