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诗歌是精神文化产品,也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和艺术形式之一,在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的转变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远古时期,文字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类处在“结绳记事”时代,在劳动、狩猎、祭祀、部落争斗、抵御敌人等重大活动中,人们为了齐心协力,给自己打气助威,取得圆满结果,就自然而然发出了有声音、有节奏、有韵味、便于呐喊的“号子”,这些“号子”被誉为最原始的诗歌。
在这种诗歌的鼓动下,人们做任何事都激情四射,硬是憋着一口气,最终克服一个个困难,完成了壮举。可见,由诗歌催生出来的情绪、思想、精神和信仰,会从一个人传染到另一个人,形成统一的凝聚力。
这情形跟体育竞技有些殊途同归。当一名短跑运动员在赛道上向终点冲刺,欲冲击冠军时,除过自身要具备强悍的实力之外,赛道旁边同伙的加油助威声,同样能极大增强运动员的信心。
腊梅花
从诗歌中,人们获取了精神力量,获取了对胜利的渴望和信念,从而把自己的潜能激发出来,超越了自我。这就是诗歌永远不变的作用。
口口相传的“号子”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经过劳动者不断加工和完善,趋向于凝练化,直到出现文字,人们才有机会把这种活动形式纪录下来,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歌。远古时期那些佚名的诗歌,基本上都是这样得来。
毋庸置疑,在人类刀耕火种的时代,诗歌跟原始绘画,原始雕刻都是最基本的艺术形式,极大地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之所以被称作“诗歌”,是因为它跟音乐是一体的,不但能诵读,还有固定的旋律和节奏,可以歌唱,以声音的形式向大众传播。自从出现乐器和音符后,音乐才从诗歌中逐步分离出去,形成一门独立艺术。
诗歌中的节奏跟音乐中韵律,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这也是许多诗歌能作为优秀歌词的重要原因。
李白
诗歌被公认为文学之母,一是因为在众多文学体裁中,它诞生的时间最早,二是诗歌的包容性极强,兼具了叙事、抒情、议论等多种写作手法,其它所有文学体裁的特点,都能在诗歌中找到影子。
史诗的叙述风格粗中有细,粗略处一笔带过,细腻处以浓笔重彩极尽渲染和夸张,这种叙述风格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创作。
散文诗干脆把散文和诗歌糅合在一起,以散文的形式来体现诗歌的内涵,可以看作是诗歌又可以看作是散文。
许多经典戏剧的唱词非常凝练,具有浓烈的诗情画意,元代戏剧大师关汉卿(1234年——1300年)和王实甫(1260年——1336年)两位,他们许多剧本的唱词本身就是诗歌,如,王实甫在《长亭送别》中有这样一句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这句唱词中的“紧”和“醉”两字用得很灵活,简直是神来之笔。
文学名著
诗剧完全就是诗歌与舞台剧亲密结合的产物,把诗歌变成了可听、可看的视觉艺术。
在古老文体,如,赋和骈文中,同样能体现出鲜明的诗歌特点,它们都注重声韵、词采、骈偶、对仗等修辞手法,读起来抑扬顿挫。
中国画追求画外之意,最高境界是体现“画中有诗”,就连地面上司空见惯的建筑艺术,也被誉为是“立体的诗”。
前几年有首歌曲这样唱道: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可见,诗歌在人类生活中,已经无孔不入,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诗歌的点缀和升华。
对追求高品位生活的人来说,诗意地栖居,诗意地生活,是一种梦想,也是一种人生态度。
我国拥有5000年文明史,是世界上有名的诗歌国度,如果翻开中国文学史,可以发现,有一半以上是以诗歌史的形式而存在,在古典文学领域,创造了唐诗、宋词、元曲三座高峰,从广义上讲,宋词和元曲都属于诗歌范畴,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辉煌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