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是广东韶关人,人称岭南第一贤相,学问很好,但他瞧不起读书人以外的人。(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李林甫接任张九龄宰相一职的天宝元年,是大唐王朝历史上极具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在此之前,唐王朝经过贞观、永徽、武则天和唐玄宗本人的开元之治,已经臻至顶峰,据历史资料显示,天宝初年,唐朝人口达到8000万人,商业十分发达,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城市繁华,对外贸易十分活跃,西域以西的波斯、大食商人纷至沓来,长安、洛阳、广州等大都市各种肤色、不同语言的商贾云集。
后人甚至说唐王朝的这个时代是整个封建王朝的巅峰时期,外服四夷,内安黎庶,四海升平,天下大治,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极大盛世局面。
但盛世之下,特别是到了天宝年间,整个大唐社会涌动的却是无数暗流。
这应该是史学界的共识,开元盛世是中国封建王朝的巅峰。(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开元末年到天宝初年,唐帝国的人们开始享受生活,民有闲意,兵无战心,土地兼并严重,统治机构臃肿,吏治逐渐走向腐败,统治阶层穷奢极欲极速腐化,唐玄宗自己甚至为了一个杨贵妃吃荔枝,还整出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千古“佳”句来。与此同时,摆在唐王朝面前最紧要的一件事情是,这个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崩溃边缘,哪怕有财源也收不上钱来,财政制度混乱,收税官员虚报数额,上下其手,贪腐现象极其严重。
玄宗本人一度也察觉到了此事的严峻性,当他询问张九龄等人时,这个文人出身的一代名相显然没有太多应对的措施,他是属于那种古典主义的文人,他给皇帝支的招居然是“省着点用”。当然,我认为省钱确实是一个办法,但搞勤俭节约这一套又能留下几个银子?国家财政已经到了危机边缘,重要的还是改革财税制度,把开源这件事情抓起来啊。所以,也别怪玄宗后来逐渐疏远了张九龄。
唐玄宗,也是唐明皇,半世圣皇半世渣,叫我怎么评价他?(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李林甫则和张九龄不一样,他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文人阶层,他的职位最初也是得益于他的皇亲身份。文人当政多少会有些迂腐固执,就像张九龄,他就主张只以文章取士;李林甫没有这样的执念,他信奉实用主义,有点战国时期法家的遗风。
所以,当没有办法的玄宗皇帝听到李林甫的主张后,很快就同意了他的意见。于是,李林甫得以主持大唐王朝的财税改革。
他针对朝廷财政制度混乱、数额名不副实、税收制度不严密等情况,迅速召集人手调研,很快便对沿袭的旧有财政制度进行改革,要求进行财政税收预算制度,重新核准纳税人口,最后弄出了一本《长行旨符》呈送到了皇帝面前。
李林甫的持笏画,这个人值得我们研究。(本文由头条作者泊东原创)
之前,唐王朝的财政税收都是由各地方凭良心报送,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良心值几个钱相信大家都明白。李林甫的《长行旨符》则改变了这一无语的做法,他规定,每年各地方都要在朝廷派出官员的核算前提下,预先将需要征收的税收数额准确报送给皇帝,经过批准再执行(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的财税预算了吧?)
李林甫的这一招简单直接,很快就得以实行,地方官员瞒报、营私舞弊、贪墨以及其他小手段就不好再搞了,加上唐王朝本身社会经济较好,税源比较充足,所以财政状况迅速得到非常明显的改善。
不仅如此,李林甫还主持修订法律条文,组织人员完成了《开元新格》十卷,《格式律令事类》四十卷和《唐六典》(也有人说张九龄编纂的,不过个人认为,他们俩应该都参与过,这是宰相的职责),充分表现了他作为法家追随者的重要特质。非法律专业的可能不知道,《唐六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行政法典,地位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