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红莲寺》三年之内,连拍18集,可以说得上是万人空巷。
其后面的剧情更是天马行空,双方剑仙各自施展绝技,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简直就是仙侠剧的鼻祖。
总而言之,《火烧红莲寺》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武侠电影热,让“武侠”两个字,成为了绵延几十年的中国电影主题。
有人说,当李安凭借《卧虎藏龙》拿下奥斯卡时,他的感谢名单中,《火烧红莲寺》应有一席之地。
《火烧红莲寺》爆火之后,各类武侠神怪电影层出不穷,一些观众痴迷于侠客们高超的武功和变幻莫测的法术,甚至跑去深山老林求道学艺,引起了国民政府的注意。
武侠片中体现了反体制反权威的意识,而神怪片又包含了迷信反科学因素,引发了类似宗教狂热的社会反应,因此国民政府内政部和教育部联合电影检查委员会,对武侠神怪片进行查禁,首当其冲的就是明星电影公司和《火烧红莲寺》。
1931年,电影检查委员会正式禁映《火烧红莲寺》,其名“内容荒诞不经、充斥封建迷信、有违党义;电影传播之广,危害之烈,甚于书籍,自应一体查禁,以免流毒社会”。
此后几年,电影检查委员会打着维护国产电影之苦心的旗号,一直封*《火烧红莲寺》,上海多家媒体也刊文,批判起了明星电影公司,认为他们致力于“妨害善良风俗及公共秩序,其害匪浅”。
1937年,淞沪会战,明星电影公司在闸北的片场损失惨重,于是又想起了《火烧红莲寺》。
电影检查委员会为了救市,特地允许禁片重检放映。《火烧红莲寺》重新出炉,票房甚至超过了最初上映之时。
但时代变了,武侠神怪风靡的时候已然成为过去,一部《火烧红莲寺》已经救不了明星电影公司。
不只是明星电影公司,绝大多数国产制片公司的主要产业,都被侵华日军摧毁。上海影视业就此衰落,重心转移到了香港。
2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纵使在香港,电影业的发展也很艰难,期间一度因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凶残,无一电影生产。
直到1930年初,黎北海等人创办了香港影片公司,制作了一出《左慈戏曹》,之后香港才陆续有电影制片公司成立,略见起色。
从1946年到1949年,香港的电影公司们一共生产了34部国语片和8部粤语片。
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港电影循序蓬勃发展。一是大批内地电影工作者南下,二是因为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电影势力过渡到了香港,在这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地方,各个类型的文化肆意碰撞,开启了这里的文化产业。
邵氏公司,正是从南洋归来的力量之一。
20世纪20年代中期,邵氏家族就在电影领域活跃了起来。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了天一影片公司,除了制片外,还开拓了电影发行业务,市场份额越做越大。
然而天一公司的蓬勃发展,被其他电影公司视作眼中钉,因此遭到了其他几家的围剿。简单来说就是,但凡和他们签约了的发行商或者戏院,都不能买天一的影片。